不格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春秋之楚国风云

第4章楚穆王第1节斗勃之死上

  • 作者:千里草人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1-09-25 08:01:46
  • 章节字数:4732字

郑穆公也丝毫不会考虑什么手中之情,直接把公子姬瑕给咔嚓了。这下楚成王傻眼了,那讨伐郑国不就失去了意义吗?而这个时候,晋国也派大将阳处父率军入侵蔡国。蔡国刚归顺楚国,楚成王不能不就,于是就命令斗勃放弃攻郑,回军救蔡。

事情就出在斗勃与阳处父的较量上。斗勃也是楚国名将,他率军救援蔡国,不日便与晋军在泜水隔江相望。斗勃想起了当年的城濮之战,他不再轻敌冒进,命令军队驻扎在泜水岸边,迅速构筑防御阵地。

晋军主将阳处父也一样,在另一岸边按兵不动。两人都知道,谁先渡过河主动出击,难免会遭受对方趁“半渡而击”谁就会吃亏。这是城濮之战后楚晋再一次正面交锋,谁都不敢丝毫大意。

那个公子姬瑕本想通过先混进郑国,联合他的郑国的旧部,与斗勃率领的楚军里应外合,一举成就大业。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公子姬瑕进到郑国都城新郑后,出了个交通事故。中国人喜欢围观的习惯在春秋那时便有了,见有交通事故,大家便围观,令公子姬瑕悲催的是,有一个家伙居然认出了他,便把他抓了起来,到郑穆公那里换了一大笔富贵。

斗勃吓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对啊,谁都可以信,晋国佬的话不能信。

于是命令楚军向后撤退三十里,留给晋国人渡河列阵的机会。斗勃和成大心都是对的,晋国佬的话不能相信,但偏偏他们陷入了一个常人都要犯的错误:人家给了一道选择题,你自觉作了选择,而人家的真意不在于这个题面,而在于根本便没有这道题。

楚国虽然在城濮之战中败于晋国,但实力仍在,陈国和蔡国根本无力抵抗,很快宣布投降。斗勃继续用兵,这次是讨伐郑国。

郑国是楚国心头的痛。在城濮之战前,郑国可谓是楚国的铁杆小弟,因为楚国败给了晋国,所以郑国也无奈投靠了晋国。投靠就投靠了呗,本不应怪郑国,但没想到郑国自郑文公去世后,却表现出比任何诸侯都对晋国的忠心,这可让楚国受不了。

在晋楚长达两百年的春秋争霸中,我们会发现,这两个超级大国,其实都是不大喜欢与对手直接开战的。原因很简单,怕战败。战败对于主将来讲,往往是致命的。而战胜,又往往没多大把握。大家实力差不多,所以在春秋时期,晋楚便发明了一种新的战争法:代理人战争。

也就是说,发令让自己的小弟去讨伐对方的小弟。而当自己要出面时,往往便找对方的小弟来教训一把。这便是当时那些弱国的悲哀,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是的,阳处父根本没有要与楚军决战这道题,而斗勃却选择了怎样与晋军决战这个选择题。因为阳处父见楚军果然后撤,便对晋军将士们讲:兄弟们,楚国佬怕了咱们了,大家看,逃得比兔子还快不是?我们既然已经得胜了,那就班师回国吧,大家过一个轻松快乐的春节吧。

但随着翻阅的资料越来越多,笔者眼里浮现出一位很不错的楚王形象,至少,他没有那么坏。所以便很想以正面的评价来写他,相信这篇文章会引来一些反对声,没关系,一百个人的心中,会有一百种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为什么会有这个人,这个说起来便长了,反正一句话:郑文公在世时,五个儿子都犯罪被杀,郑文公一气之下,便将其他儿子都赶出了郑国。其中有一个叫姬兰的跑到了晋国,在晋国的操作下,后来当上了郑国国君,即郑穆公。也有一个儿子逃到了楚国,他便是这个姬瑕。

楚成王对公子姬瑕很照顾,他相信这位公子哥今后对楚国有大用。公子姬瑕也对楚国很感激,毕竟落难时是在楚国人帮助了他,给他吃给他住还给他官做。现在,机会来了,楚成王想要通过讨伐郑国,将郑穆公给废了,这是晋国的人,然后帮助公子姬瑕登上郑国的君位,那郑国将完全听命楚国。

退兵是必须的,但关键要退得有面子。阳处父想啊想,突然灵感一动,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派人给斗勃送去一封信,信上这么说:“兄弟,咱们这个鸟样已经好多天了,这实在没有意思,想当年,我们晋国在城濮时也与你们楚军隔江对峙,后来我们撤退了九十里,让你们过来跟我们决斗。这次我们也学前辈们吧,我们再退一次,等你们过来,绝对不搞半渡而击那套小把戏。或者,你们后退,让我军渡江来战,如何?

斗勃也快失去耐心了,既然你晋军佬不搞半渡而击,那我们便进军吧。但成得臣的儿子成大心当时是斗勃的副将,他提出了反对意见:“令尹大人,晋国佬是不讲信义的,城濮那场仗,我们就是败在他们的奸诈上。既然阳处父说可以让我们选择,那不妨我们退,他们渡江吧。”

为绝对征服郑国,楚成王祭出了杀手锏:郑国公子姬瑕。

唯一的办法,便是富国强兵。手里头没几根大棒,在春秋都难以混下去,到后来战国,那就意味着分分钟被灭。

历史把诬陷斗勃致死记成是楚穆王的第一桩劣迹,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事情的起因是晋国。晋文公去世后,晋国一度陷入内乱,虽然仍旧是天下第一霸主。但对于一些夹在楚晋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求生存的小国来讲,不得不重新考虑选边站队的问题。

在写楚穆王时,非常犹豫:到底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写这个人呢?这是一个复杂的楚王,或者说正统的历史评价很差的楚王,那些有名的史料,几乎都在瞧不起这位楚王。

这其中便有一个叫许国的小国。许国虽然表面上臣服晋国,但暗中与楚国保持了联系。

这令晋国很不爽,于是便带了郑国和陈国去讨伐许国。楚成王当然不肯放弃许国,立即派令尹斗勃出兵。策略依旧是不直接与晋军接触,也就是说,不是直接去救许国,而是讨伐陈国和蔡国。

于是,这场战役便索然无味了。你想,两个人摩拳擦掌的对立着,嘴仗打得啪啪响,大家看着却总不见动手。这叫处于胶着状态,胶着状态对晋军很不利,晋军是劳师远征,而楚军则相对离祖国稍近,长期下去,晋军粮草耗尽,那便要摊上大事了。

晋军主帅阳处父很焦虑,他已有退兵之意。但晋国是春秋江湖盟主啊,如果就这样退了,那岂不是告诉整个江湖:唉,咱晋国不行了,怕了楚国佬了。

阅读春秋之楚国风云最新章节 不^格小^说^网 w^w^w\.vb\u\ge\.c^o^m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