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格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春秋之楚国风云

第5章楚庄王第19节循吏孙叔敖中

  • 作者:千里草人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1-09-25 08:14:59
  • 章节字数:5786字

孙叔敖充分发挥其发展经济方面的才能,当时的经济主要靠农业,农业又主要靠天靠地,楚国境内多条大江大河,无水患时,流域均为沃土,但水患时,流域又成为灾区。孙叔敖立即启动了他的大型水利工程修建计划。

史料记载,孙叔敖在治水方面确实有一套。他自幼生活的地方正处淮河流域,淮河每年都要泛滥,给当地的百姓带来灾难,孙叔敖从小便立志要治好水患,为百姓造福。他动员百姓修建了期思陂,引期思之水灌溉雩娄(今河南省固始县史河湾试验区境内)农作物,在泉河、石槽河上游修建水陂塘,形成水藤结瓜式的期思陂,既防下游水涝,又供上游灌溉,是中国最早见于记载的大型灌溉工程,这个水利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淮河以南的寿春,是楚国的主要粮食产地之一,这里的粮食丰歉,事关百姓生活和军粮供应。孙叔敖亲自率队实地考察。他走遍了淮河以南淠河以东的大片农区,又不辞辛劳沿淠水翻山越岭勘测大别山一带的水源,定下了引大别山之水的措施。

楚庄王大喜,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楚国经济和社会改革发展运动就在令尹孙叔敖的带领下展开了。

在治理了水患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孙叔敖将目光转向了林业、矿业、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他因势利导,引导百姓利用秋冬农闲季节上山采伐木,再在春夏多水季节通过河道运出去卖掉。鼓励百姓秋冬上山采矿,实施国家收购政策,激发百姓采矿积极性,发展了青铜业。楚国多山多水,孙叔敖引导百姓靠水吃山靠水吃水,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捕涝业。

孙叔敖的施政,使各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大大促进了楚国国家富足和百姓生活改善。在极短的时间内,楚国出现了一个“家富人喜,优赡乐业,式序在朝,行无螟蜮,丰年蕃庶”的全盛时期。

楚庄王对孙叔敖寄予厚望,公元前601年夏,楚国朝堂上,楚庄王当众宣布虞邱为“国老”,赏邑三百户,任命孙叔敖为令尹,统领楚国军政。当时朝堂是一片哗然,楚庄王冷冷看着群臣,道:“各位臣工,如今楚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秋,军队常年征战疲惫,百姓受灾致贫,国库空虚,百业待兴,大家说说,不谷该如何治理楚国?”

群臣默不作声,谁都不想在此时发表什么言论,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发表言论,大王任命孙叔敖为令尹,还是听听新令尹怎么说吧。

这么年轻就能够在期思之地拥有强大的号召力,率领百姓修筑重要水利工程?这么年轻,虞邱敢推荐他为楚国令尹?这些都存在很大的疑问。

所以,孙叔敖虽姓蒍,但他不可能是蒍贾的儿子,但有可能是蒍贾的同族中人。甚至比蒍贾的辈份还要高,比如同族的叔伯之类的。

这样的盛景,令人想起了管仲。想当年的齐国,在内忧外患中,齐桓公正是任管仲为相,全面进行改革,迅速崛起成为中原第一霸主。而现在的楚国,也正是因为孙叔敖的改革和教化,使楚国迅速摆脱内忧外患,一举成为经济和军事强国。

循吏是指实干的能臣,处世不招摇,改革精神劲头足,往往不空谈,求实招,当然有时过于讲原则,甚至偏于严苛,甚至会留下一个刻薄寡恩的口碑。孙叔敖是怎么一个循吏呢?

史料记载,孙叔敖虽然是公族之后,但长相非常一般,甚至连一般都算不上。“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什么意思?就是说楚国的孙叔敖,原是期思这个地方的一介小民,头秃发少,左手比右手长,身高不及车前的横木。

在群臣一片窃窃私语中,孙叔敖朗声道:“大王所言甚是,虽说楚国连续平灭叛乱,征伐戎狄又获胜绩,但国内却是百姓困苦、军士疲惫、财力枯竭、盗贼纷起,国外强晋虎视眈眈,诸侯心有不服,附庸若即若离。大王能够忧思为国,臣等非常欣慰。臣以为,当下楚国应颁法令以正国法,教百姓以化民风,息刀兵以安民众,修水利以除水患,抓生产以富国家,繁市场以盈国库。”然后,他将已经准备好的治国之策呈献给楚庄王。

芍陂的兴建,适合国情,深得民心,大大促进了楚国的经济繁荣,更有利于屯田积谷济军。自古至今,它对淮河以南地区的灌溉、航运、水产养殖、屯田济军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又在安丰塘进行大型水利建设,沟通了淠河总干渠,引来佛子岭、磨子潭、响洪匐三大水库之水,成为淠史杭灌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效益得到更大发挥。

除上述工程外,孙叔敖还兴建安徽霍邱县的水门塘,治理湖北的沮水和云梦泽,促进了楚国的农业发展,后人为纪念他,在安丰塘北堤建有孙公祠,在湖北沙市公园建有孙叔敖衣冠冢,在期思集立碑并建有楚相孙公庙。

孙叔敖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产生效益,大大增强了国力,史载孙叔敖当令尹时期是楚国最富足的时期。

孙叔敖出列了。群臣第一次见到孙叔敖,心里便犯嘀咕了:就这个矮子还当令尹?

好了,讲这些,没多大意思。我们只要记住:孙叔敖本姓蒍,而蒍姓本出自芈姓,与楚王同宗,是楚国公族后人。对楚庄王来讲,只要孙叔敖不是若敖氏的后人,他就敢用,而且,蒍氏公族后人与若敖氏有仇,他就更敢用了。

公元前601年,在虞邱的举荐下,楚庄王任命孙叔敖为令尹。孙叔敖到底是什么来历?

孙叔敖也叫蒍敖,既然以蒍为氏,那会不会与蒍贾有关系?有不少史料记载,孙叔敖是蒍贾的其中一个儿子。甚至有史料认为,蒍贾在与斗越椒的斗争中被杀,蒍氏家族遭到灭顶之灾,孙叔敖便只身逃到了期思隐居起来。

孙叔敖果然没有让虞邱失望,也没让楚庄王失望,更没有让楚国人民失望,甚至,他还没有让太史公司马迁失望。司马迁对他的评价很高,将他列为“循吏”中的第一号人物。

但这个很不靠谱。斗越椒何许人也?若敖氏家族何其强大?蒍氏既灭,逃个把族人有可能,但要让蒍贾的儿子逃走,估计是难的。同时,蒍贾被杀是公元前605年的事,两头蛇的故事是孙叔敖小的时候的故事,一般公族人家,有此等美事,老早便传开了,名声在外不见得是好事,至少斗越椒不可能放过这样既勇武又仁孝的蒍贾之子。

再从蒍贾的年龄推算一下,蒍贾出现在史料中,是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的蒍地阅兵,当时他只有十来岁,到了公元前605年死于非命,仅仅过了27年,这样可知,蒍贾只活了大约40岁出个头。算他18岁生下孙叔敖,那孙叔敖也就22岁。

公元前601年,孙叔敖在淮南一带征集民力,选定淠河之东、瓦埠湖之西的长方形地带,就南高北低的地形和上引下控的水流,合理布置工程,开始了大规模的围堤造陂,历经万苦,终于建成了周长120里许、上引龙穴山和淠河之水源、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东平原万顷农田灌溉区。因当时陂中有一白芍亭,故名“芍陂”。

如果说期思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那芍陂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水利之冠”,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想当年孙叔敖引六安百余里之水,自贤姑墩入塘,极北至安丰县折而东至老庙集,折而南至皂口,又南合于墩,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周围凡一百余里”。

阅读春秋之楚国风云最新章节 不^格小^说^网 w^w^w\.vb\u\ge\.c^o^m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