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格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春秋之楚国风云

第7章楚康王第2节熊贞战死

  • 作者:千里草人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1-09-27 17:24:14
  • 章节字数:7158字

吴王诸樊逃回吴国,对这次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结局,让他非常没有面子。这仇,迟早得报。而机会,貌似终于来了。因为未等到吴王诸樊起兵报仇,楚国令尹熊贞率领楚军讨伐来了。

楚康王并非一个磨磨叽叽的主,年轻气盛的楚康王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快意恩仇的印象。既然你吴国佬敢趁我大楚大丧期来犯,那就让你付出代价吧。

公元前559年秋天,楚康王趁晋国对秦军事上的不利,秋收以后,便向可恶的吴国发起了进攻。

这是楚康王即位后与诸侯国之间的第一场战役,此役正是楚国国丧期间,楚军奋力抵抗吴国侵略者,并且取得了庸浦之战大胜,尤其是俘虏了号称吴国第一猛将的公子党,极大地鼓舞了楚国军民。旗开得胜,举国欢腾。

熊贞并非草包,他的退后也是有计划的退。于是,部队分两部分,一部分由养由基、熊午率领先行退去,而自己作为主帅,亲自断后。

断后的军队中,熊贞亲自领兵在前,后军由楚康王的叔叔熊宜榖压阵。大军撤退到皋舟(即今天江苏省六合县东南一带)时,熊贞见这是一个隘道,两边都是山,仅中间一条小道,便起了警觉。

吴王诸樊意气风发,他也是刚即位,新领导新气象,吴军的志气也非常高涨。两支志气高涨的军队就这样相遇了,果然如吴王诸樊所料,楚军由于正在国丧期,战斗力很不咋滴,刚接触一会,楚军便败退了。

“追!给本王全歼这支楚军!”吴王诸樊下达了追击令。

这是楚国两位牛人,养由基我们前面介绍过了,熊午,芈姓,熊氏,名午,字子庚,楚共王之弟,楚康王叔叔,这是楚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牛人,当时担任司马一职,后来成为楚国令尹。史料记载,熊午是一个审时度势、头脑相当清醒的人。

养由基和熊午率领楚军出发了,这是一支本应在国内为刚崩了的楚共王服丧的军队,对吴国来犯深感痛恨,全军上下同仇敌忾,志气极为高涨。

这里会不会有埋伏?但想想熊午他们已经通过了,应该无碍,熊贞命令部队加速通过狭长的隘道。只是他不知道,这条隘道两边的山上,早就埋伏了吴军主力。

吴军故意放过了楚军前军,他们的目标就是楚国令尹熊贞。当熊贞率军进入隘道时,突然一起鼓响,两边山上突然滚落许多巨石,然后是铺天盖地的火把、干枯柴枝草料,一时,隘道里火光冲天,楚军被这突然而至的袭击给惊呆了。

当楚军明白过来已经中伏时,从山上滚落下来的大量石块草木已经将整个隘道给截成了两断,熊贞率领半数人马奋力前冲,身中数箭,幸亏已经通过隘道的熊午发现后头喊杀声大起,率军来救,总算保护着熊贞逃出鬼门关。

而楚贞后军的另外半数人马,则被紧紧包围在隘道中,呼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被石块砸死的砸死,被火烧死的烧死,被强弓箭弩射死的射死,被全歼在皋舟隘道,大将熊宜榖重伤后被俘。

皋舟之役是楚康王即位以来对吴的第二场战役,这场战役折扣大将熊宜榖及数千精兵,令尹熊贞重伤。

躺在病床上的熊贞痛心疾首,他本想着率领楚军教训教训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蛮吴国,而且战事一直很顺利,在撤军之前,也算是打出了楚国的威风。而现在,因为自己的大意,中了吴军之计,导致损兵折将,实在是无颜面对大王。

熊贞拉着兄弟熊午的手,勉强直起身道:“子庚,为兄不行了,大王就托付给你了辅佐了,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大王,一定能使楚国强大起来。如今,晋国虽然仍旧很强大,但内耗极重,暂时不需要去理会。最大的敌人就是吴国,吴人野蛮残暴,子庚务必要击垮他们。

吴军擅长偷袭,所以我们大楚一定要加强边境防卫,尤其是要加强郢都防卫,我们郢都城墙还不够坚实,高度也不够,我们要作好最坏的准备,应付吴军打到郢都啊。”

熊贞说完后,便卒了。

熊贞,芈姓,熊氏,名贞,字子囊,是楚庄王其中一个儿子。熊婴齐卒后,担任楚国令尹,为人谨慎,不贪不腐,对楚王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深得楚王信任。作为令尹,他为楚国计,先后六次北伐,与晋国对抗。在这个过程中,熊贞认为晋楚相争,对两国均无利有害,故主张与与晋和平共处。

所以后来当秦国来使请求楚国趁晋国大灾共伐晋国时,熊贞提出了反对意见,熊贞说:

“如今的形势,我们大楚确实不应该与晋相争。晋君任用贤材,韩厥、荀罃、士匄、韩起、栾黡、士鲂、魏绛、赵武等等都赫赫有名,君明臣忠,国内政治清明,公族大夫们互相谦让,士农工商各业坦然有序。实在不是伐晋之良机啊。”

当时的晋国正是晋悼公时期,熊贞敏锐地觉察到晋国实力非同一般,他建议楚共王择良机而动,可谓英明之举。最后,楚共王听从了熊贞的建议,考虑到与秦国是盟国,故只陈兵北境以遥想响应,并未对晋真正用兵。

楚共王崩时,曾要求大臣们给他一个灵或者厉的谥号,当时作为令尹的熊贞最终力排众议,认为“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谓共乎?请谥之共。”

熊贞认为,楚共王虽然有过,但其功远远大于其过,所以虽然楚共王有遗命,但仍旧坚持给楚共王一个“共”的好谥号,此举使熊贞再次提升了自己在楚国朝堂上的威信。

由于在这一次在对吴皋舟之役中战败,惭愧难挡,再加上伤重,卒于军中。但正因为他死前对熊午的那番话,给人印象深刻。史料记载:“子囊忠。君薨不忘增其名,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忠,民之望也。”

还有的史料称“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熊贞对国家的忠诚,不但令自己青史留名,也感染了历代楚人,所以楚国后来虽然屡遭磨难,但总不乏忠贞之士,熊贞确实起到了榜样作用。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熊贞同志,不,还是尊称你一声子囊吧,您的未竞之志,定会有其他楚国英雄来继续下去。吴国,那就让你看看咱大楚真正的力量吧。

吴国长期脱离中原,根本不管中原那一套所谓的周礼,于是瞅准了一个时机,对楚国发动了进攻。

“快撤!”吴王诸樊急命吴军后撤,但此时养由基已经设置车头,从逃跑状态一下子转为进攻姿态,率军围兜过来,吴军三面受敌,死伤惨重。冷兵器时代的作战,一旦处于劣势,再出现败迹,那便很快形成溃势。

吴军崩了,且溃了。吴王诸樊在亲兵的死命保护下,仓皇逃去,而他的一个兄弟公子党便没有那么好命了。史料记载,吴公子党被俘。

他们去了哪里呢?这支吴军,拾起了吴军的长项:游击战。敌进我退,敌疲我扰,敌退我进。

敌人没退怎么办?耐心等着,他们会退的。既然他们一定会退,那我们便找个他们退回必经之地埋伏起来,到时给他们咣的一下。

而战事正如吴王诸樊所料那样,由于楚军多次组织进攻无果,眼看一天天拖下去对楚军不利,熊贞决定退兵。

养由基且战且退,吴军紧追不舍,终于,吴军钻进了熊午的包围圈。庸浦,一个令吴王诸樊永远不能忘记的战地。吴军还在想着快点追上前面溃逃的楚军,结果只听一声炮响,左右两边呐喊声起,万箭如雨般下,吴王诸樊这才知道中了楚军之计。

养由基与熊午商议了一下具体战术,决定分兵迎击。养由基率前军引敌,策略是示弱诱敌,而熊午则将主力埋伏于庸浦(今安徽无为南长江北岸)一带,待养由基先锋部队将吴军引至庸浦埋伏圈后,全力击之。

这个时机,正是楚共王崩时那一年,公元前560年,楚国国丧期。根据周礼规定,一国国丧期,任凭你是世仇,也是不能讨伐的。但吴王诸樊可不管:吾蛮夷也。诸樊觉得楚国处在大丧期间,是绝对想不到吴国会突袭楚国。此时不抢点地盘,更待何时?

这就是吴国人的理论,反正我是蛮夷,我管你什么礼不礼的。这相当于现代社会那句话:我是流氓我怕谁?

由于楚共王时期霸主地位的失去,再加上晋国的挑拨,首先对楚国造成威胁的是吴国。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去世,其子诸樊继为吴王。新王上任三把火,诸樊将第一把火烧向了楚国。

公元前560年,吴王诸樊亲率吴军,西渡长江侵入楚国境内。

楚康王是一个坚毅果敢的人,听说吴国佬居然趁楚国大丧来犯,立即派兵迎击。由于令尹熊贞要在国内负责楚共王大丧,所以这一次他派出的是两员大将,神箭手养由基和熊午。

主帅是令尹熊贞,他亲率楚军向吴国大举进攻,吴国人这下知道楚国的厉害了,知道硬拼根本不是楚军对手,于是也学着楚军那一招:示弱。

吴军的示弱很简单,那就是龟缩江东,闭门不出,任凭楚军如何挑衅,就是不予理睬。吴军确实没法去迎敌,因为去年在庸浦折扣了半数精锐,而剩下的吴军主力部队,此时根本没在守城。

阅读春秋之楚国风云最新章节 不^格小^说^网 w^w^w\.vb\u\ge\.c^o^m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