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格小说网 > 综合其他 > 水浒新秩序

第一百一十四章 隐疾

  • 作者:江湖野人
  • 类型:综合其他
  • 更新时间:2021-08-21 08:19:44
  • 章节字数:6526字

新罗统一三韩,结束“前三国时代”,开始在这里设立松岳郡。

数十年后,又改松岳郡为开城郡。

后来,这里成为了王氏豪族的封地,出身开城王氏的王建夺权建国后,下令定都于此,

而高丽都城开京的起源,则要追朔到四百多年前。

一路摧枯拉朽,攻陷了开城,险些导致高丽亡国。

其后,其国君臣痛定思痛,决定扩建都城。

自比雄主的王建当然也不会满足于做蜗居半岛一地的“小王”。

从其伪称“海东盛国”高句丽的继承者,取国号为“高丽”,就知道他的勃勃野心。

高丽国开创者王建当初发动政变,建立国家时,

正值唐朝灭亡,诸侯混战,神州无主,中原大地一片混乱。

在显宗王询时,征用民夫三十万人修建外城。

除了北段城墙继续沿用松岳山上的原城墙墙体外,

又将城墙向东南方向延伸,且基本都修建陡峭山脉上,

体现了“凭险据守”的思路。

松岳山横亘于城北,而从城西的蜈蚣山、西南的龙笛山、城南的德岩上、东南的广德山等一直绵延不断的山脉,

把开京从西南到东南几乎一百八十度包裹起来。

两条山脉一南一北,就如同两个半圆形的笼扣,合力将开京夹在中间。

城中心还有三十余丈的子男山作为制高点。

建成后的开京形成了“四重城”规制——

即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四道环形闭合的城墙,防守能力极大加强。

其中,外城周长二十九万七千步,约合后世六十三公里,共设有二十二道城门。

比几经扩建后的大宋东京城外城墙,还要长一倍不止!

不过,因为开京是山城,

城中的有效利用面积,当然不能与平城的东京相比,居民人口也不在一个层次上。

但正因为如此,开京城中保留了大片的农田和林地,

真遇到大乱,开京不仅有存粮可用,还可边打仗,边在城中种地。

如此依山而建,凭险据守,还能自给自足的“巨城”,

在这个时代,几乎不可能被外来侵略者以强力迅速攻破。

这就是大敌当前,高丽朝堂仍然能争吵不休的“底气”所在。

开京城的唯一命门,就是——人心。

能攻破开京城的,只有开京人。

因此,新任佥书枢密院事拓俊京得知城南大营兵变这一噩耗,

也吓得当场失措,呆立半晌,才回过神来,询问兵变的细节。

兵变因仓促派往江华岛的守军引起。

在同舟社大军占领江华岛之前,

为了稳定开京人心,高丽朝廷并没有公开敌军肆掠本国海疆之事。

以至于移防江华县时,好多兵卒以为这只是一次常规军事行动。

纷纷猜测,也许是哪位贵人想在陛下面前邀功,才折腾自己这帮贱卒。

普通百姓一家几人搬个新居,

都要提前准备很长时日,事后还要不少时间,才能适应新生活。

这帮晕头晕脑的兵卒登上江华岛,还没有适应新防区的环境,就被同舟社围了城。

城防设施不全,城内环境也不熟,人心惶惶之下,

他们还“坚守”到同舟社炮轰后才投降,已经对得起朝廷了。

投降后,本来个个惶恐,不知会有怎样的命运等待着他们,

幸好“仁义”的同舟社没有任何虐待和侮辱,就释放了他们。

彼时,朝堂上正乱作一团,

三千余守军被放回这么大的事,朝中却无人及时做出明确指示。

城南大营守将只能放走“身家清白”的豪族子弟,

而将没有背景的大部分兵卒集中关押,等待鉴别和处置。

这本是很稳妥的处置办法,但意外就在——

降卒的军械甲胄和御寒被服等物,在江华岛就被同舟社“收缴”了,

理由也很合理——

要是什么“处罚”都没有,回去后,你们的国主和贵人们如何相信你们没有投靠同舟社?

而且,风大浪急,划小船过海,难免会被海浪打湿衣服,穿不穿冬衣都不保暖。

万一落水,活动不便,穿着冬衣还会要人命。

这些人上岸时,仅着单衣,之前因为逃离江华岛的兴奋,又一直在奋力划船,都没觉得怎么冷。

上岸后,心情放松下来,又收了汗,才感觉冻得要死。

负责收容败兵的城南大营守将崔直出身海州崔氏,根本不管他们的死活。

一方面,狡辩自己没有调拨这么多的御寒物资的权限,需要向上请示;

另一方面,连晚饭都不给他们吃饱。

潮湿寒冷的夜里,被放归的高丽兵卒们又饿又冷,却只能像牲口般挤在一起取暖。

为国“血战”,降后还要逃回的“忠勇将士”,竟然受到奸臣如此慢待,

就连同为京营的袍泽们也看不过去!

当晚,发生了暴乱,崔直被杀,大批底层士卒被裹挟,城南大营失控!

敌军即将攻城的关键时刻,防御的重点部位,却发生了如此大规模的兵变,

对开京防御战来说,可谓是致命一击。

得到消息后,熟悉军中情弊的拓俊京知道时间不等人。

根本不及进宫请示国主王俣,其人当机立断,召集了百余亲随。

准备赶往城南大营,凭借个人的威望,迅速平息动乱,稳定局势。

但等登拓俊京聚齐亲随,走出府邸后才发现,

相比起城南大营兵变的祸患,开京城内的动乱才更要命,稳定城中才是当务之急。

高丽作为立国两百年的王朝,有着完备的战争动员机制和防御体系。

但敌军的战略战术太诡异了,超越了所有人的认知。

就连拓俊京也不得不承认,换他自己指挥北征之战,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更为严重的是,朝堂上下,全部误判了同舟社的战略目标。

直到敌军打到江华岛前,都没人想到敌人真敢攻击开京城。

种种误判之下,开战后,高丽军队就一再被同舟社牵着鼻子走。

相对于敌人的战略目标明确,反复调动高丽大军,却是高丽的各种失误。

对新式战术的理解不够,使得各地面对同舟社的“神兵天降”,立即慌了手脚。

特别是开京,守城兵力严重不足,士卒们对即将开始的大战也非常茫然。

而忙于政争、无暇他顾的朝堂上层,谣言四起,极端缓慢低效的战时管控机制等问题。

使得大敌当前,国内长期积累的各类矛盾,在这场兵变的催化下,被释放出来。

城内谣言四起,兵荒马乱。

别有用心的人更是推波助澜,寄希望于动乱,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少数消息灵通的贵人急忙命奴仆收拾行装,准备形势不对就带着部曲逃出城。

还有一些人盼着局势进一步失控,以便趁火打劫,或报复、或破坏、或放纵心中的欲望。

更多的平民则在惊慌中,茫然地等待未知的命运。

风雨欲来,王朝即将倾覆的恐怖阴云已经笼罩全城。

就连高丽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也因为这场突发的兵变,吓出一身病。

正在为王室传承辛苦播种国主王俣,突然听到内侍急呼“城南兵变,城中乱起”,

王俣慌忙起身,仅带少数随从,乘马登上松岳山,以观形势变化。

做大事的关键时刻受到惊吓,

随后又奔波夜寒,冷热交替,

让王俣的身体受到严重影响,落下难言之隐。

按照礼制,其居所应该称为王宫或王城才对。

虽然,其人之后还是接受了后唐册封的“高丽国王”封号。

但在规制上的一些僭越称谓依然保留了下来,中原混乱多年,也未追究。

敌人只要占领城南制高点——百余丈高的德岩山,城内军民的活动,就尽在敌军掌握。

百年前,为惩罚与大宋阴谋夹击辽国的高丽,

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辽军主力部队南下,

建国后,王建一度酝酿建号称帝。

如此良机,是个有野心的人,都会生出别样心思。

但实际上,按照高丽礼制,首都被称为“皇都”,王宫被称为“皇城”;

国王的命令称为“诏”,继任人被称为“太子”,国王的母亲被称为“太后”。

高丽国的君主只是国王,而非皇帝。

国人也不称呼国王为“王”,而称“大王”“陛下”,一些典籍上还写“海东天子”。

这种“外王内帝”的现象,是有历史原因的。

并在松岳山南麓山脚下建造宫城和皇城。

最初的开京城周长不足十里,只有一道城墙,防御能力很弱。

阅读水浒新秩序最新章节 不^格小^说^网 w^w^w\.vb\u\ge\.c^o^m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