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格小说网 > 浪漫青春 > 倔强是怎样炼成的

2008年第三章

  • 作者:oneshot
  • 类型:浪漫青春
  • 更新时间:2022-05-10 16:44:07
  • 章节字数:7260字

“老板,结账”

我并没有看老板那惊愕的脸

“娃儿,列些个书你看得懂不”

差不多了,够看一段时间了。王硕的基本全拿,后面又杂配了几本别的。

“沈娜你想吃撒子,听你的嘛,不过照顾哈我,我还吃不得辣子”

“开封菜吧,这东西你肯定能吃”

谁能想得到,一个十六岁的初中毕业还没进高中的小屁孩,用那个暑假最后的一段时间,闷头在家读毛选。以至于我伯父伯母都旁敲侧击的问我要不要出去走走,确实我的表现过于两面极端化。

开学前最后一周,我书看完了,决定不开新坑,跟瓜娃子和沈娜发消息,也是得采购点上学要带的东西了。

可是柏拉图的学说里也有某些有着重大意义的东西是不能推源于他的前人的,那就是“理念”论或者说“形式”论。这一理论一部分是逻辑的,一部分则是形而上学的。逻辑的部分涉及一般的字的意义。有许多个体的动物,我们对它们都能够真确地说“这是一只猫”。我们所说的“猫”这个字是什么意义呢?显然那是与每一个个体的猫不同的东西。一个动物是一只猫,看来是因为它分享了一切的猫所共有的一般性质。没有像“猫”这样的一般的字,则语言就无法通行,所以这些字显然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猫”这个字有任何意义的话,那末它的意义就不是这只猫或那只猫,而是某种普遍的猫性。这种猫性既不随个体的猫出生而出生,而当个体的猫死去的时候,它也并不随之而死去。事实上,它在空间和时间中是没有定位的,它是“永恒的”。这就是这一学说的逻辑部分。支持它的论据(无论其最后有效与否)是很有力量的,并且与这一学说的形而上学的部分完全无关。按照这一学说的形而上学部分说来,“猫”这个字就意味着某个理想的猫,即被神所创造出来的唯一的“猫”。个别的猫都分享着“猫”的性质,但却多少是不完全的;正是由于这种不完全,所以才能有许多的猫。“猫”是真实的;而个别的猫则仅仅是现象。(引自第十五章:理念论)

我并不是觉得这个年纪装文青有多牛逼,我单纯的是看完大量西方影视作品以后对整个西方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老师一直都说社会主义一定是优于资本主义的,但是老师从来没有解释过为什么会优越,于是,我又看完了资本论。如果说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还是史学观作为出发点的文献,那么资本论就是纯粹的星辰大海了,我真第一遍没看懂,太多我从来没接触过的词汇了,我真是艰难的咨询着百度百科,当我查的问题越多,新出现的知识点断层就越多,这确实不是我这个年纪的小屁孩能看得懂的。

我举双手赞成

“想在滨城市找一家馆子做饭不放辣子,那简直比打灯笼去怡红院找雏还难。”

这个比喻,直接把一车人听傻了,特别是司机,一脸便秘的表情。

我又继续说,“亦如太监堆里找个韦小宝。”

司机和沈娜瓜娃子终于是绷不住了,笑喷了。

“哎哎哎,师傅,看到点儿路,么一哈儿一车人笑坎坎下头去咯”

看着这一堆书,瓜娃子还是不信我突然变成了一个爱看书的人,一路上试图用他那凡人中学生小脑瓜的知识储备跟我掰头,结果嘛,他加他女朋友一起这一路上也没掰头过我。把出租车司机给听傻了是真的。

“娃儿不是我说你,多看点书,做一个有趣的灵魂,教科书看多咯,只可能变成个哈儿”

瓜娃子和沈娜发现斗嘴斗不过,选择战略性忽视我的存在,他们自己聊自己的去了。

到了开封菜,我胃口大开点了个全家桶,一个鸡卷一个雪堡一个土豆泥一个圣代一个大可一个大薯......

反正点完那二位也就像看饭桶一样看着我。我今天透露出来的种种都不是他们印象里的我,以至于他们还偷偷的问对方我是不是脑子在家闷坏了。

“我听得到,背后说我脑壳有问题,是不对的”

“你娃儿太不正常咯,你说你今天表现出来的那一点儿像以前的你嘛”

“是噻,你娃儿嘴巴里蹦出来的那些话,哪一句是属于你这个年龄段可以有的安”

这两个娃不约而同的同时开口了。

我,默默地看向远方,虽然我也不知道我看的到哪儿,但是就是要这个逼格。

又缓缓的转回头,深情的看着他们说

“逼你前行的并不是前方有微弱光芒,只是背后有深渊万丈。有太多选择并不出于热爱,只是出于无奈。”

“在你想要放弃的时候,想一想是什么让你当初坚持走到了这里。”

“人在饿的时候会选择不爱的食物,也有可能会在寂寞的时候选择不爱的人。因为强扭的瓜不甜,但是解渴。”

“每个人被命运碾压的疼痛感是一样的,对生活的无可奈何也是一样的。所幸的是在我们每一个人独自在黑暗中行走时,你的隐忍,你的积极,你努力抵抗世界的姿态,都会成为一抹阳光,照亮自己的人生。只要清醒而不盲目,知足而不满足,你定能抵达你想去的地方。”

“别张着嘴了,难不成还要我喂你们?吃饭!”

这个暑假,我看了好多电影,一想到进校以后的那种高压生活,我就脑瓜子疼。那一年,还没有快播,看电影还是迅雷BT种子的天下。我可以说我的英语听力水平真就是初三毕业那个暑假练出来的。平均一天五部电影,一开始是看好莱坞经典,然后逐渐开始看欧洲文艺片,亚洲文艺片,看老电影,我发现我看电影的时候特别容易把自己带入到角色里面跟着剧情一起发展,我的脑想象空间会非常大,虽然那时候的我在旁人看来近乎有点走火入魔。

我在书架上一本一本拿着我想要的往前台放。

《看上去很美》《致女儿书》《和我们的女儿谈话》《千万别把我当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动物凶猛》《过把瘾就死》《顽主》《谁比谁傻多少》《无情的雨夜》《我的千岁寒》《新狂人日记》《知道分子》《王阳明全集》《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国道教史》《平凡的世界》《万历十五年》《三体》《如何阅读一本书》《人类简史》《中国哲学简史》《国史大纲》《百年孤独》《乌合之众》

沈娜和瓜娃子出来看着我扛着这么一大袋子书人都傻了,反复确认我不是突然脑子不好了。我赶紧把手里的书给他们分一分。

“走吧,吃点什么去吧,新开了一家日料还不错,要不去试试”

“不去不去,贵的要死还吃不饱,换一个”我瓜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了。

他们去了文具店,我就去了隔壁书店。既然上学出不来,那就多带点书好了。

于是我只能暂时放弃,继续看看别的我能看懂的。于是我看到了毛选。不得不说,通俗易懂,极其精彩,阐述了真理。

那时候的我特别喜欢思考人生,为此我还看完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看完了资治通鉴,甚至于我连资本论都看了,我发现我看的越多,问题就越多。

这使我产生了思考

2008年的这个八月,是许多中国人一辈子难以忘记的的月份。8月8日,BJ奥运会开幕,举国欢腾,老谋子那开场完全是视觉盛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第一次萌生了以后也去学导演的想法。就很简单,我觉得把脑海里的想象变成实际的画面是一件超级牛逼的事情。我就喜欢做我能做超级牛逼的事情的梦。

什么是哲学家?第一个答案是与字源学相符合的:即,哲学家是个爱智慧的人。但这与一个好奇的人也可以说是个爱知识的人的那种意义上的爱知识的人,并不是同一回事;庸俗的好奇心并不能使人成为哲学家。因此,这个定义就应该改正为:哲学家是一个爱“洞见真理”的人,但是这种洞见又是什么呢?假设有一个人爱好美的事物,他决心去看一切的新悲剧,去看一切的新图画,去听一切的新音乐。这样的一个人并不就是一个哲学家,因为他只不过爱好美的事物,而哲学家则是爱着美的自身。仅仅爱美的事物的那个人是在做梦,而认识绝对的美的那个人则是清醒的;前者只不过有意见,而后者则有知识。

“知识”和“意见”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一个人有知识,就是他有着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也就是说,关于某种存在着的事物的知识;因为不存在的事物并不是某种事物(这使我们回想到巴门尼德)。因此知识是不会错误的,因为知识之犯错误,这在逻辑上乃是不可能的。但是意见则可能错误。而这又是怎么可能的呢?意见不可能是关于不存在的东西的意见,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意见也不可能是关于存在的东西的意见,因为若是那样,它就是知识了。所以意见就必须是关于既存在而又不存在的东西的意见。但这是怎么可能的呢?答案就是:特殊的事物永远具有着相反的特性:美的事物在某些方面也是丑的;正义的事物在某些方面也是不正义的,等等。一切个别的可感觉的对象,柏拉图这样说,都具有这种矛盾的性质;所以它们都介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所以就适于作为意见的对象,而非知识的对象。“但是那些看到了绝对永恒与不变的人们则可以说是有知识的,而不仅仅是有意见的。”这样,我们就达到了一个结论,即意见是属于感官所接触的世界的,而知识则是属于超感觉的永恒的世界的;例如,意见是涉及各别的美的事物的,但知识则是涉及美的自身的。

“还行吧,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

提着一大包书,我就直接路边蹲着等了,买书一时爽,扛不动啊。

阅读倔强是怎样炼成的最新章节 不^格小^说^网 w^w^w\.vb\u\ge\.c^o^m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