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格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洛源川演义,章回体长篇小说

第8回秀士兴文传义举洪门比武逞淫威

  • 作者:齐应凯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3-02-16 04:38:56
  • 章节字数:11266字

“秀才娘子,你啥时候也当老师?秀才一个人也忙不过来嘛。”还有人问。

秦娴听后心跳了一下,她还真没想过当老师的问题,就说:“我还能当得了老师?当不了的。”那人道:“你教小娃娃没问题,女老师可稀罕呢。”众人一边说着玩笑话,一边也不误干活。

每天干到半上午半下午,孟父就安排两个儿媳妇提前回家帮助婆婆做饭,干活的人中午、下午都得集中吃饭。人家免费投工投劳,可不能让饿肚子,得管好吃喝。人多力量大,连续干了好多天,4孔窑洞已经焕然一新,里面白生生的,窗子用麻纸重糊了,久不住人的两盘炕被烧的暖暖的,门楣上用木牌写了编号。院子干净整洁了,围墙、大门等该修缮的都基本搞完了,新学校已经初具规模。虽然校舍设施还达不到孟中和的理想目标,但能起步已经不错了,以后再根据情况考虑在旁边的空地扩建。

胖子嬉笑道:“正在学,正在学,我这人笨得很。”秦娴笑道:“你怕是这辈子也学不会了。”

这期间,根据初步报名统计情况,他又专程跑了一趟庆阳购买课本、算盘、铅笔、哨子等东西;到任教的私塾那里解释情况,辞了教职;去秦氏家主秦澍宽那里说明办学设想,征询老掌柜意见,得到他充分肯定。

昼夜忙碌十多天后,新做的课桌、板凳、黑板、粉笔盒以及别人赞助提供的东西都搬进了教室,整齐地摆放了。两间没有炕的作为主教室,有炕的在空处也摆放了少量桌凳,学生上课、老师办公都可以。刚收拾的窑里还没有干,现在还不能开课。自此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真个是:

闲话少叙。且说农忙渐近,塾学将开,窑已买妥,须趁闲暇,赶紧动工修缮。孟中和有了全盘设想,作了总体布置,已向邻村的李木匠定做三块黑板、十几套课桌板凳,到时一并结账。消息传出,引发众议,乡邻都踊跃表示要来帮忙。

经过几天筹备谋划,这日,孟家男人都集中于旧窑这边,秦娴和李惠将孩子安顿给婆婆,也来帮忙收拾。手推独轮车、白灰、铁锨、扫帚、麻纸、粉刷工具等都拿来了,两暖瓶开水、几个陶瓷碗提来了,本村的泥瓦匠、半家手木匠和一众年轻男人也来了。

那曾想,王家主自孟家人走后就有些后悔,一处旧窑院,放在乡下搬不走,卖不掉,倒不如租让出去,换几个钱使用。过了几日,孟家二人又来了,这次是商谈直接购买,王家主欣然同意。最后以20块银元成交,写了买卖契约,双方签字画押。返回途中孟中和一直与中义谈论,哪里该修整,哪里该弥补,哪里该重弄。新办学校,诸事麻烦,不像他去别人家教私塾,只管教学,他事不管。而自办则一应事务都得操心,得亲自打理。

二人回家后已是晚饭时节,边吃饭边向父母、婆姨作了叙说,一家人都觉得这是近年来孟家最大的一件事,热烈地讨论,纷纷地出主意,提建议,展未来,秦娴先后两个和几个小孩子更是兴奋异常。

唏嘘往日,叹惋穷乡。欲更旧制,惟创新方。遂有秀士之怀,高瞻远嘱;寒窑之地,增彩添光。于是连暇日,趁暖阳。翻旧貌,换新装。族亲齐助,朋友共襄。青衿赤子,故土贤郎,行绛帐而传闻四境,立杏坛而敞亮一堂。必有滋濡凤藻,浸润天章。一朝桃李,四季芳芳。殊恩殊渥,浸明浸昌。信乎懵懂明于邹鲁,惠聪启自孟庄也。

且说诸多事宜基本就绪后,孟中和晚饭后坐于家中,与父亲、中义、秦娴等一起商议校名。“叫中和学堂、孟家学堂,怎么样?”中义提出了他的建议。“这是咱们洛源的第一个新学校,名字得起的响亮。”这是孟父的想法。孟中和道:“鉴于这是启蒙和初级阶段的学校,名字上带个小字比较合适,把孟字和我的名字带上却显得局限了。”

孟父说:“那叫洛源小学校,行不行?”秦娴说:“这么叫,说明是洛源第一家新学校,好名字。”孟中和说:“我觉得行,就叫洛源小学校吧。明天就请李木匠再制作一个校牌,挂在大门旁边。我再琢磨一副对联,刻在大门两边。”

当晚,孟中和就回到自住的窑里思索起门联来。不一会儿,他写于纸上,只见是:

弦诵声滋濡赤子;

德仁旨化育青槐。

秦娴看见相公在写,就过来俯身看。问道:“相公,对联想好了?啥意思呢?”孟中和就逐字逐句地解释起来。弦诵,即弦歌和诵读,指学校朗朗书声不绝于耳。滋濡指的是滋润濡染,指教育教学过程像和风细雨浇灌幼苗一般。赤子,比喻热爱祖国、对国家忠诚的人,也指纯洁善良的学童。德仁,是传统道德规范,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槐树,是我国原生树木。青槐颜色深,代表活力,象征成长,形容茂盛和年少,有自由、开朗、活泼、豁达等方面的寓意。另外,槐树在古代意义不凡,代表俊杰隽才,是三公宰辅之位的象征。全联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面貌、教学目的、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

“树德树仁,是根本是原则,不能只传授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智,不然就可能长成空心树、歪脖树,这样的人长远看对家庭对国家都是有害的。我们的责任大着呢。”孟中和最后说。

秦娴何等聪明,一听就明白,这么短短的两行字、一副联,是很有深意的,是有大目标的,是相公的追求和理想。她拿起纸看着说:“感觉真好!明天就让李木匠刻制,刻好了就挂上,想想都觉得太好了。真没想到,咱们家居然办起学校了!相公,学校里你该叫啥呢?”

孟中和说:“就叫校长吧,现在流行这个称呼。开学时,你得协助报名、注册、收费、管账、引导安排学童,就给我当个助理吧。你记得把王东家孩子的学费给免了,孟家得记住王家当年的恩德。另外,光靠老师是顾不过来的,还得雇个女人烧水、烧炕、打扫卫生、做零星活,放学后照看学校,有住宿的还要做饭。”

秦娴一听益发高兴,忽然觉得自己作用大了,晶莹清澈的眼眸里更加有神,心里热乎乎的,就等着正式开学的日子。

却说不但孟家近来忙碌异常,在大办兴学兴文之事,那洪家也是忙碌异常、紧锣密鼓。看官,你

道洪家在忙甚?在忙着比武之事。自从二团副马俊兴偷袭徐家军损兵折马以后,洪家蛰伏了一段时间,心里却是咽不下这口气。

这次丢人丢大了,洛源周围的大家望族,特别是出过武秀才、武举人、拥有民团武装的人,哪个不暗地里笑话洪家?实力最强大的洪家军也能吃败仗,这真是新鲜事。武举出身的洪家家主洪景茂、洪家军首领洪世如不用想,也能猜到别人是如何议论的。得杀一杀别人的锐气,长一长自家的威风。

某一天,洪景茂脑海里陡然想出一个挽回颜面的点子:举办比武大会!由洪家组织。什么人参加呢?周边的各大家族、所有健在的前清武举。谁主持呢?当然是他自己。比什么呢?武科考什么就比什么。除了传统项目,还得比枪法,真枪实弹地比。在哪里比武?自然是在洪家的校场。邀请什么人来观摩呢?安化县、保安县、定边县等周围的县知事,洛源的绅士也得叫来,靖边县哥老会的白堂主也得发函邀请。

洪景茂已听说孟家正在举办学堂之事,心里鄙夷:现如今,天下混乱,武力当道,有了兵马枪才是王者,办个小学堂能顶屁用?当一切思谋基本确定后,他将团总洪世如、两个团副高大牙、马俊兴、几个亲信骨干和文案先生都叫来布置,向他们讲了比武的目的意义,让他们拿出一个具体的计划,包括时间、项目、顺序、贴海报、发通知、写邀请函等诸多事项。几个人听了家主的设想,顿时更加佩服了,自去领命操办不提。

且说洛源周围的几个县知事分别收到了洪家快马送来的邀请函,着实有些惊异。保安县知事心道:洪家居然想出这么一招,这是想干啥呢?你办民团可以,买武器可以,发大财可以,开烟馆可以,娶几个小老婆可以,干嘛要比武呢?比武也行,就在你洛源比去吧,竟还邀请老子参加观摩?老子闲的蛋疼,要风尘仆仆地跑去看你比武?要问这洛源一带,归不归保安县管辖?也归也不归,洛水以东归,以北以南不归。故而按照常理,保安县知事完全可以不予理会比武的邀请。

定边县知事收函后心情复杂,不去吧,洛源部分地域又隶属于本县。且本县在革命时洪家是出了力的,洪家子弟日谋夜算地想当知事却没有当上,正很不痛快呢,何况县里边还有洪家的兵力驻扎,不去恐怕以后会带来麻烦。去吧,又觉得有失面子,我一个政府任命的堂堂县知事,诸事繁杂,日理万机,竟然去参加观摩民间的比武大会?上峰知道了会不会怪罪?

靖边县知事收函后,有同定边县知事差不多的心思,也一时拿不定主意。

安化县知事王向久收函后,心道:这洛源地面大部分归属本县,洪家在本地势力大、影响远,在外做官的也不少,要是不去观摩,恐怕不妥。不约而同,几个县的知事都在各自的公署里盘算。

再说徐家接到比武通知后,家主徐大虎召集众人商议,猜测洪家的真正意图。人心难测,海水难量,不知道洪府打的是什么算盘。打问到各主要家族都打算去看看,徐家最后讨论的结果是:徐家没有武举人,即使比也不一定所有项目都输给洪家。如果洪家想针对徐家耍什么花招,去了那么多人,谅他们也不敢胡来,于是决定届时报到,带上几个爱好习武的会枪的以保家主安全。

凌家一听有比武,喜欢热闹的家主凌光说:他亲自带领几个精干精壮的人马前往观战,洪家要比什么、怎么比,得看个究竟。吴家力量小、影响有限,自然不敢不去。

秦氏家主秦澍宽日常不习武,族人中也没有武举人。他还没有见过比武,想去看个热闹,秦家人参加打擂是不可能的。

庆阳镇守使上次委托孟中和带信给洪家,有意招揽收编,却只有一封信的回复,心下很是不快。此番竟然不来面请,而是发个邀请函,就想要本人前去观摩,你们洪家的面子还真是够大,眼里还有没有我镇守使?你们想要我看你们的威势,我还偏不给你们的面子。

本地具有武秀才、武举人功名且还年轻气盛者,对比武颇感兴趣,多有不妨一试之念,积极准备着。正是:

各家心事殊相异,余祚反为文武戏。

砥砺私诚秀士风,霄渊可辨财和义。

且说洪家比武日期已到,校场路口搭了个棚子,上贴一行大字:洛源首届比武大会。校场又比先前扩大了一倍,最上边是高于地面几尺的观礼台,台前摆放了两排桌子、几十条板凳。二十面龙虎旗插于校场四周,被风吹的猎猎作响。低于观礼台的是比武场,低于比武场的则是很大的校场滩。

附近各色人物和普通民众都看到了比武海报,却未看过真正的比武,于是川流不息地涌向校场,想看个稀罕事儿。

究竟后来如何比武,且听下回分解。

本站网站:

院舍漾春风,喜鹊高枝叫。乍见寒窑已焕然,更把童蒙召。

干活中间,有人问一同忙碌的秦娴:“秀才娘子,你家秀才真有本事,你跟他学了不少文化吧?”一个身材较胖的人接着道:“这还用问?若要会,跟上师傅睡。人家两口子在一个被窝里睡,还能没学到文化?”

秦娴听了羞臊地说:“瞎说啥呢,好好儿干你的活!”胖子却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些活儿算个啥?”一个身材较瘦的对胖子道:“你婆姨会生娃娃,你们都睡了多少年了,你咋没跟上学会呢?”

接下来,该考虑购买教材、招收学生、起名挂牌、正式授课的问题了。学校如何起名、大门是否刻联、再聘几个教师、日常如何管理,孟中和脑海里都在盘算着。附近有两个文化青年已经和他接触过,有意来当教员,他也比较了解,就欣然同意聘请。他对见到的人,一遍遍地讲解新学校与私塾的区别,宣传教学内容和招收办法。总的原则是:来者不拒,有教无类。具体如何安排教学,还得视学生报名情况而定。

一周后,就有家长前来给孩子报名,陆陆续续,来来往往,孟家和新学校显得很是热闹,有来参观的,有来咨询的,有来报名的,有来送物的,孟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又显得兴高采烈。小娃娃如何取暖、喝水、吃饭,如何休息、娱乐、上厕所,安全怎么保证,雨雪天怎么办?男女是否分开教学,幼小的上学放学恐怕得家长接送,年龄差异较大的怎么安排?

诸如此类,一系列细碎而切实的问题,都被家长提到了。有的孟中和提前想到,有的还来不及想,或者没有想到,都需要孟家特别是他认真解释、考虑解决。他整天动嘴动手不得闲,脑子飞快地运转,想着各种可行的思路办法,深感办学不是一件容易事。

孟中和对众人作了分工,有的清除窑里的杂物,有的和泥抹墙,有的和白灰粉窑,有的修大门和窗子,有的补修塌坏的围墙,有的清理院中杂草,有的抱柴火烧炕,有的在院外修男女厕所,有的在院墙外种槐树,垃圾得用独轮车倒掉,窑里的锅灶得留着烧水做饭。顿时各执其事,有条不紊地干起来。

看官,你道这“先后”一词是何意思?先后,实为古语。宋代裴骃所撰《史记集解》中孟康曰:“兄弟妻相谓为先后。”师古曰:“古谓之娣姒,今关中俗呼为先后,吴楚呼之为妯娌。”可见,陕北许多方言源于古语。

绛帐喜传薪,纸墨开灵窍。无类杏坛入泮来,久有书香妙。

话说岁月如梭,转眼间到了春风荡漾、雪化冰消时节,孟中和欲办学校之事有了眉目。先是兄弟二人实地考察了一番,距孟家庄二里地外的王家有4孔闲置旧窑,出路倒也便捷。王家老人年纪大了,又是东路人,已不务农,儿子经商后在三河镇买了新地方,为方便照顾就搬走了。只见陈旧破败的院落已长出杂草,窑内堆放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院外还有一块长满荒草的空地。

《卜算子》词曰:

孟中和仔细端详思考这个地方,觉得投资整修一番,在此兴办学校是可行的,就是不知王家出让出租的意向如何。于是二人乘兴赶到王家商谈,王家觉得旧窑无甚大用,本有意出租,又暗思孟家有些家底、名声不小,且急着寻找地方,何不多要他几个银子?家主就搬起价钱来,一时间竟未谈妥。买卖不成仁义在,二人就打道回府说于父亲。

孟父心想:办大事,咋能不花钱?难得有这么个地方,如果谈不成,又到哪里去找合适的?便狠了狠心,说道:“要是看上了,咱们干脆花钱买下来。”孟中和原想出点小钱长期租用,没想过购买。听父亲一说,也觉得花钱买来可保一劳永逸,不会再生枝节,遂下了决心。

周围十里八乡早已知道孟中和正在兴办学校,这可是新鲜事,有想供小孩识字读书的人家最关心最高兴,一个姓刘的富户说他要赞

助几条板凳、几张桌子,以示支持孟家办学。

阅读洛源川演义,章回体长篇小说最新章节 不^格小^说^网 w^w^w\.vb\u\ge\.c^o^m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