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格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北宋大闲人

第172章 新到任的环州知州

  • 作者:柯不贰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2-01-30 01:50:30
  • 章节字数:9124字

一直从头到尾待在一侧的曹琮,此时忽然想起了什么,脸上逐渐露出了恍然之色,随即满脸带笑的来到了刘平面前,道:“若曹某没有猜错的话,刘指挥使,可是在东京创建过万卷书局?前番还置办过书院?

只是因事,才于边关从军?”

刘平知道,此时他的身份已经彻底暴露了,所以没有隐藏,大方承认道:“这都是刘某之前闲暇时,做的一些小事,不晓得将军也有耳闻。”

这是普通人之待遇乎?

旁人多不知刘平于京师如此有名,许多人都下意识的张大了嘴,显然是难以掩饰其中之于震惊。

身份暴露了,刘平无多喜悦,看了眼旁边的好友范仲淹一眼,让苦笑道:“都是传闻罢了,刘某可没有将军所言之厉害。能为朝廷,能为陛下,能为陛下做一些小事,刘某即已知足了。

如此不论,赵祯既然已经颁布了圣旨,以为臣子,以为大宋子民,他刘平也没有丝毫拒绝之余地。

故而,只能老老实实的受了下来。

其之所安排,虽未有明说该如何进行建制,但刘平明白,赵祯是想他按照他之设想,为皇家建立一支忠诚的部曲。

赵祯之本人,若是能想到这里,那是相当不错的。

时下陛下有命传来,以刘某负责筹建新军,以为脱离将军麾下。

便是以后,刘某也原因重回将军手下效力,保家卫国!”

这话一说出口,能看到曹琮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但见之道:“刘公子安心去吧!但有需要曹某帮助者,曹某定接近全力!”

闻此言,刘平面上沉吟片刻,然后抬头道:“凭将军之言,刘某还真有一个不情之请。”

说道此话的时候,刘平的视线,不由得望到了狄青这些同僚。

曹琮眸光敏锐,也看出了刘平的想法,颔首道:“依照方才之言,只要曹某能办到的,自然去做。”

即于孙卫等部从希翼的眼神中,刘平道:“时下新军建立,刘某当下不过是一个光杆校尉。

基于此,末将想从将军这里借一些人手过去。

以做筹建新军之用,还请将军允诺。”

曹琮大手一挥,道:“这有何难,只要是都头一下,本将能够安排的,刘公子尽管寻人。不过,这人数不能超过三百,否则的话,我之于本人,难以于兵部交差!”

曹琮如此大度,让旁边一直静默的范仲淹,也忍不住回头看了眼。

刘平本人同样愣了愣。

曹琮能于之三百人数,这是巨大的帮助。

考虑到当下议和结束,西北战事也将结束,定有不少被征召之人回家。

又曹琮掌管的上万军中,以选出三百之众,也非是什么特别困难之事,到时候,只要想兵部以说明,毕竟是皇帝安排下来的,定然也没有人敢说什么。

曹琮既然这么开口了,刘平也不需要客气什么。

在同范仲淹言谈之后,他当即开始了选人。

狄青这等老搭档,还有之前顺宁营兵士,多以受苦受累之众,自然在其内。

不知不觉间,三百人很快就弄齐了。

当下赵祯让之筹建新军,编制弄在五千人。

其中主将,军司马等重要职位,自是要以任命。

不过,这些事情也不用着急于一时。

他更像知道,即是本部人马脱离之后,于何处驻军,于何处训练,即是以后的补给诸事,又如何安排?

好在赵祯都有吩咐,再于范仲淹之详细讲解后,刘平也终于明白了过来。

他之于新军,是不需要在边关驻守,名义上,还是从属于殿前指挥使,同属禁军行列。

但驻军之地,正是处于环州之内,在筹建新军同时,本部人马不用戍边,但负有协助环州官府,以安顿民生之行。

即是将来有了战事,作为新兵之属,也是有哪需要去支援哪里。

明确了己方职责,刘平有些明白,表弟赵祯为何让范仲淹来宣旨了。

范仲淹时下正是环州通判,以后新军之建设,地方之安宁,还真的需要其二人通力合作。

面对范重要这个好友加未来之搭档,刘平心中自是高兴。

当日间,他便将狄青之本人,也介绍给了范仲淹认识。

得晓狄青于边关之功绩后,范仲淹于之自然是肃然起敬。

在相互熟悉之后,几人商议起了返程之事。

以后新军之驻地,正是处于环州州治所在,通化城。

于返程安排上,自是越快越好。

毕竟在战事结束后,范仲淹这个环州通判也很忙碌。

在得晓环州知州当下还未有决定时,刘平心生好奇,在之问询下,通过范仲淹之解释,他终于明白,为何迟迟没有派遣了。

原在环州此地的知州,与通判一样,皆不好当,毕竟处于西北同西夏人交接之所。

战事是一方面,与民生等治理之困难,是另外一方面。

想要在此获得一些政绩,可以说是非常之困难。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到环州来做地方之主吏。

愿意来此之人,要么是于个人能力,有着极大的自信,想要做成一番事业。要么是想着来此,停留一段时间,以做过渡。

尤其前番,因备战不利,而被下狱的环州知州在前,就更少人来此收拾这个烂摊子了。

便是近两月来,环州诸事,也是范仲淹其人支撑着。

在之安排下,各路过之粮草,得以顺利到达前线。另有一些百姓也得以重新回到故地,进行安生。

可以说,在此间数月之间,范仲淹之本人就做出了不少的政绩。

即是此中之于政绩,就让人感叹不已。

对于这些朝中事,地方事,于当夜在清平关下的营帐闲聊之中,刘平和范仲淹难免说了很多之看法,却是狄青一直沉默不语。

原因很简单,狄青以为武将,范仲淹,包括刘平从之本身看去,与士是一伙的。

常言道,刑不上大夫,便是此中之道理了。

到了次日清晨,刘平、范仲淹、狄青等人,起了个大早。

在整顿好兵士,并从曹琮这里获取到一些粮草后,一行三百人,即往通远城的方向而去。

此去路程不过是三两日的时间,看上去漫长,但于行军途中,实际过的很慢。

至兴平城时,望着这座雄伟的边城,刘平难免有些感怀,想起了数月之前,在此经历的一些战事。

一幕幕重回脑海,很多熟悉的面孔是以永远的埋葬在了这里。

而作为活着的人,自是要代表着他们,以继续活下去。

等一路行进,距离通远城还有不到三十里时,州府兵士传来的消息,让刘平等人皆是一愣。

原来是新任的环州知州,于今日一早到了环州地界,再有不到一日,即会到达通远城,遂兵士急忙来于范仲淹这个环州通判以行通报。

“新任知州,不知为何人?”

看着骑在马上,气喘吁吁,劳累不堪的兵士,刘平递过去了一个水囊,让之喝上两口,喘喘气之后,出言问询道。

范仲淹也露出了探寻之色,即在前日夜间,他与刘平还讨论过环州知州的可能人选。

没想到,在这短短的两日间,环州通判,就神不知鬼不觉的到来了。

但看此间州府兵士,在喝上几口水,平静下心情后道:“回上吏的话,今次的环州通判,乃是夏知州。”

夏知州?

姓夏?

这又是哪位?

在刘平和范仲淹沉思的目光中,兵士也知道,光说一个“夏”字,很难让人明白,到来者是谁,毕竟朝中姓夏的官吏,可不少。

但见之压低声音,继续道:“是夏竦夏知州!”

夏竦!

这么一说,刘平和范仲淹,算是彻彻底底的明白,来者到底是何人了。

夏竦,江州人士。

景德元年,即被录用为丹阳主簿,大中祥符三年,进入东京城,与王旦一同主持修撰《起居注》。

到了天禧年间,开始于外,多处出任知州,政绩斐然。今岁的时候,其本人还是洪州知州,怎么一眨眼就来到了环州这等边地之所?

这可是当前大宋官场上的明星任务,传闻中,其人今岁是会进入政事堂的。

于此,到底是谁的意思,或者是夏竦本人之意思,刘平等人自是不知道。

但不可否认的是,于政绩之外,夏竦之才华卓越,十二岁的时候,当别人还在苦苦蒙学时,其人就能出口成诗,当下,更是有诸多诗集传颂于世。

而且,夏竦于朝中的关系也是复杂,曾经于过去几十年前,受过诸多宰执之看重。

面对此人,虽未相见,但以敬仰。

作为晚辈的范仲淹,于夏竦同样敬佩,以为推崇。而范仲淹之本身文才,也是卓越。

“刘兄,这次算是同夏知州同处为官了!

听闻夏知州为政良好,今次便于环州,也能大展身手。”

针对范仲淹此中之想法,刘平没好去打击的。

夏竦之能力非凡,更应该说是其手腕同样厉害。

这样的人,于一地之处,于权势抓的自然紧一些。

他的好友范仲淹,又是一个极具个人坚持之辈,在行事之上,自有个人之章法。

且于民生治理之处,恐与夏竦多有分别。

这般情形下,尤其策略不统一之下,二人之交锋多会上演。

不过,往好的地方去想,此二人当下同时于西北防线前沿为官,说不定会为大宋的国防建设,做出一些贡献。

无论是夏竦,还是范仲淹,两人之行事风范不同,但于另一个时空的北宋里,二人于抵御外敌方面,皆做出了不可磨灭之贡献。或许是命运的巧合,范仲淹也正以为夏竦之副手,当然,还要加上一个,韩琦。

后半日的路程,行进未免加快了些。

赶在当日夜间,刘平一行人,终于是回到了通远城。

今日的通远城,同几月前相比,早就没有那时候的凌乱。

便是街道,也是整洁不少。至于流民,时下都已在城外得到了安置。

刘平率部,没有直接入城。

他们在城外有简单的营地可以供给休息。

只是到了后半夜,原本降落于环州地界的小雪,不断变大,变成了鹅毛般的大雪,此间之寒意,委实让人难受。

遂于营地之内,升起了大火。火光照射之下,在苍白的雪地上,非常醒目。

刘平于半夜间,也是被寒意给冻起来的,当他走出营帐的时候,发现狄青等人,也已起来,正于火堆旁烤火。

关于本部兵士之冬衣,尚未发下,人多穿以单薄,委实让人难受。

好消息是,感念刘平等部先前之战功,皇帝赵祯直接将奖励,换做了物资,正于从开封往环州来的路上运送。

只是刘平接过旨意之后,愣在了原地。

狄青,孙卫,程墨,牛进等人都有些羡慕的看着刘平。

片刻之前,刘平同他们一样,都是大宋边境一小兵。但在此片刻之后,再也没有人将之做一个小兵看待,能和眼前的文吏相熟,又能得皇帝旨意。

即是我家幼子,也曾于刘指挥使的书院内进学。

只是这些时日内,觉得书院多无趣,才回到了家学之内。

若是早知刘公子于曹某麾下,依照刘公子之才能,便是为一指挥使,也是大大的屈才了!”

且看当下的校场,旁人尚未有回过神来。

刘平也非常愿意为之行事,且只要保证赵祯将来是一个英明之主,手上再握有一支实权的军队,其本人实以很期待,将来的大宋,会有某些方面之改变。

也不知道是姑母刘娥的意思,还是皇帝表弟自己的意思,竟给他安排了这么一个任务。

筹建一支专门用于野战的新军。

李道镇突然生疾晕倒之后,左右也没有人在意。

所谓野战之部,实际是刘平之前自己在东京开封时,闲暇时的一个猜想,毕竟他见过大宋禁军,便见此中大宋最为精锐之部,也有诸多之缺点,才提出了相关设想。

只是随后笔记和草稿纸事情的泄露,现在可以确定的是表弟赵祯也知晓了其中之事。

曹琮爽朗一笑,然后摇头道:“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刘指挥使先前之所为,早于东京城内,传的沸沸扬扬。

王公贵族,无不知晓!

阅读北宋大闲人最新章节 不^格小^说^网 w^w^w\.vb\u\ge\.c^o^m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