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格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残唐末路

第十一章 永不加税

  • 作者:不冬眠的蚊子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1-07-15 00:07:58
  • 章节字数:3634字

皇帝笑道:“朕有一计,不知当行不当行。”

所有人此时都看向皇帝,不知道这个十一二岁的娃娃能有啥好法子。

皇帝一字一字说道:“摊丁入亩。”

卢携立马反驳道:“不可,朝廷本就入不敷出,加之陛下新编近一倍的神策军,哪有能力支撑减税。”

郑畋与卢携互为政敌,他极力反对的事情,自己肯定极力支持的,况且此法本就高明,又有何不可为。剩下几位也觉得此法甚妙,但由于双方争吵激烈,一时难以定夺。

而在皇帝心里已经埋下削弱卢携一派的种子。

杜让能缓缓而谈:“近年天不遂人愿,干旱连年,有些地方近两年夏天不曾降过一点雨水。”

萧仿冷冷接话:“百姓所生产的粮食尚且不能自足,还要上交赋税,早已无生产积极性。且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占据了大量土地,却不从事农耕。”

豆卢瑑,字希真。原是鲜卑慕容氏一支,改名豆氏,后多改为卢氏。因姓氏巴结范阳卢氏,两个家族相互勾结,豆卢瑑也因此得到卢携信任,上位户部侍郎。

皇帝看见翰林学士都已就位,说道:“朕自入蜀川,亲临民间,发现许多田地荒废,百姓不事生产,爱卿们可知这是何故。”

皇帝率先破局道:“此事可慢慢讨论,众爱卿精于政事,但农耕方面经验不足,朕以为术业有专攻,许多水利农耕方面的见解,民间定有奇才。不如吏民能提出土地种植方法者,指出陂塘、堤堰、沟洫利弊,且行之有效,可按功利大小给奖,众爱卿以为如何。”

此法相比之前触及利益便小了很多,再说有利于国家建设,没啥反对意见。便由专门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办法。

皇帝看着大臣们,吟了一首诗:“周家八百延光祚,社稷安危在得人。人才才真是兴邦第一要素。”

郑畋说道:“陛下言之有理,诸葛孔明曾说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说完瞥了一眼卢携。”

卢携气的怒目而视。

皇帝说道:“朕觉得如果有人科举屡试不中,可否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呢。”

卢携生怕郑畋又恶心自己,抢先说道:“科举一年一次,如果不中者真有真才实学,怎又会考不中进士呢,此事可谓多此一举。”

皇帝感慨道:“爱卿说的有道理啊。”

皇帝不是无故说句话,因为历史真有这么一个奇才,他就叫黄巢,一个差点颠覆了唐朝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按出生地乃是当今世界超一流城市山东菏泽曹县。

此人贩私盐,屡试不中,当时唐廷实行盐铁官营,所以黄巢干的是黑活。

皇帝想通过这样一个方式,先收服黄巢,减少未来的阻力。但转念一想,即使没了一个黄巢,也有绿巢,鸟巢,雀巢这些人出现,不如一个熟悉不得再熟悉的人领导起义军,这样自己也能有更好的法子应对。

这些还有一年时间准备,皇帝现准备进行一些改革,尝试能否引导大唐向着光明的大道前进,此可谓任重而道远。

五月,浩浩荡荡的大军返回了长安城。

萧仿说道:“回陛下,好办,减税,打击抑制”

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

几位大臣就此事,纷纷展开自己的讨论。

卢携自然是百般个不同意,此法虽有可行处,但自家本是地主豪强一派,怎可让此法通过,豆卢瑑自然也是站在卢携这边的。

卢携说道:“此法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只会徒伤精力民力。”这话显然有点强词夺理。

皇帝说道:“子升说的固然有理。至于赋税兼并之说,该如何解决?”

卢携说道:“定是南诏贼子劫掠西川,使西川百姓心惊胆战,无心生产。抑或百姓投身军伍,导致生产力不足,使土地荒废。”

当日下午,紫宸殿就召开了日常会议。

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卢携,兵部侍郎郑畋,左仆射王铎,礼部尚书、右仆射杜让能,兵部尚书萧仿,新任户部侍郎豆卢瑑都已悉数到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杜让能,字群懿,杜如晦的七世族孙,原左仆射杜审权长子,思维迅捷,处事机敏,为人谦和。

萧仿,字思道。任职期间政通人和,颇有赞誉,为官清廉,与崔昭彦私交甚好。为人被卢携所忌,故亲征时皇帝特意带上他。

看众人面面相觑,皇帝补充道:“所谓摊丁入亩,就是把丁税(人头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按照现有统计的人头税实行就行,且自朕一朝宣布永不加税。”

此事确有可行性,首先理论上上是可以让地主多交税,贫农少交税,对土地兼并有一定遏制的作用。再者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可以逐渐减少。

阅读残唐末路最新章节 不^格小^说^网 w^w^w\.vb\u\ge\.c^o^m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