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格小说网 > 综合其他 > 祐唐

第6章 李二为啥总想着分封?

  • 作者:方非烬
  • 类型:综合其他
  • 更新时间:2021-07-10 07:23:18
  • 章节字数:7936字

不过李恪略一犹豫,后面的四胖子李泰就开口了:“父皇,儿臣也想早日就藩,只是到时不能侍奉父皇母后膝前,母后的身体如今也不好……”

李二犹豫了一下,捋着胡须点了点头,转而将目光对准了李祐。

李祐又撇了撇嘴。四胖子这就是多余,哪怕他不找借口,今天就同意了就藩,李二也不会放他离开长安的。看到李二看向他,便又咧嘴笑了笑,平静地开口道:“我都听父皇的。”

李承乾虽然是老大,但这会儿也没他说话的份儿。太子坐镇中枢,诸王就藩没他的事儿。这事儿他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不合适。李恪之前曾经就藩一年——实际上说就藩并不合适,因为李恪的封地在蜀中,但在贞观七年的时候以齐州刺史、齐淄青莒莱密等七州都督的身份赴任齐州。在齐州待了一年回了长安,重新做回了富贵王爷。这会儿李恪估计也在犹豫,出过长安城才知道长安城的好,况且那个齐州刺史做的实在是没有意思,和泥菩萨没什么区别。但这件事情他也不好反对,毕竟皇子就藩乃是旧例,没有合适的理由就反对很不符合他贤王的人设。

那么李二为啥要在分封上面和朝中的重臣纠缠不清呢?按理说,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名声流传千古,为何十几年的时间里面接受了来自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一次又一次的反对,还是放不下他的分封大计呢?

李二分封大计的由来,最早得从贞观元年说起。元年七月,李二问计萧瑀国朝长治久安之策,萧瑀答:“臣观前代国祚所以长久者,莫若封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代亡;汉有天下,郡国参建,亦得年余四百;魏晋废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实可遵行。”

李祐暗暗撇了撇嘴,意见如何?你说意见如何?明明一副封建大家长的做派,却偏偏要做出广纳意见的样子。不过就藩好啊,李祐巴不得明天就赶紧出长安城!

没办法啊,虽然现在的长安、洛阳乃是天下重镇,是如今这个世界名副其实的中心,但在长安城中,皇子的任何小动作都会被人拿到放大镜下面研究。像三哥李恪那样的还好,毕竟身负两朝血脉,隋朝的旧臣对他护佑有加,而且为人谦和知书达理,向来有贤王之称,既有靠山又有名望,蹲在长安挺好的。四胖子李泰就更不用说了,这家伙有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靠山——他是李二最宠爱的儿子——所以肯定是不愿意去封地的。李愔虽然和自己的前身同属一丘之貉,耐不住人家有一个好哥哥,李恪这会儿护住李愔是没问题的。李恽是个小透明,没人会关心他的想法。至于李贞和李治,年龄太小了,现在还住后宫呢,这次就藩肯定没他们什么事儿。

李二又“哼”了一声,不过倒是没再找李祐的麻烦。

长孙吩咐小黄门去请阴妃、杨妃、燕妃等几个后宫妃子一起过来赴宴,李二便招招手,将李祐兄弟几个叫到了跟前。

简而言之,萧瑀是劝他学习西周和汉初,实行分封制。萧瑀的这个回答,深得李二的心思:“太宗然之,始议封建。”

不过萧瑀身份特殊,他是大唐当时的宰相,是隋炀帝的小舅子,是李二的表姑父,最重要的是这家伙还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皇族后裔——梁明帝的第七子。这个建议不能说没有私心,毕竟皇族之后嘛,虽然梁朝早就灰飞烟灭了,但分封之后做个土皇帝也是不错的。况且隋朝不也没坚持多长时间嘛?要是唐朝同样步了隋朝的后尘,他们萧家未尝没有重新问鼎天下的可能。

可是李二是谁?这个说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千古一帝岂是好忽悠的?他能不知道周朝的分封最终造成了春秋战国的战乱岁月?能不知道汉高祖刘邦分封诸子,结果导致后来的“七国之乱”?可是李二偏偏答应了,还郑重地拿到朝堂上和重臣商议此事。

对此,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百药等人的意见完全一致:历史已经证明分封制不利于王朝的统治,甚至会导致分裂,所以,反对!李二因此不得不暂停分封行动,但并没有放弃分封的想法。然后在干掉颉利可汗之后,李二在贞观五年再次下诏进行分封:“皇亲宗室及勋贤之臣,德行可称,忠节显著者,宜令作镇藩部,宣条牧民。贻厥子孙,嗣守其政,非有大故,无或黜免。”也就是说,除了皇亲宗室外,功臣也被列入分封的范围内。

为啥呢?李祐觉得是因为李二不想走刘邦“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老路。初唐的朝堂上面的大佬们早已经在大唐建立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他们能文能武的能力,把这些有可能威胁李唐统治的家伙们分封各地,皇帝坐镇中枢,凭借着十六卫的强大军事实力,李二完全有能力压制住这些朝堂重臣。虽然说大唐实行府兵制,全国各地都有折冲府,按理说大家都有“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的召唤能力,但“秦兵耐苦战”的名声是从战国时期就打出来的名号,杂牌军肯定是干不过赳赳老秦的。至于未来会不会导致分裂,会不会出现下一个“七国之乱”?李祐相信李二肯定是有自己的一整套计划的。将来不管是推恩还是别的方案,李二总有废掉这些世袭刺史军事能力的办法,以后只养一群混吃等死的名义上的刺史就是了。看看上面的诏书就知道了,“宜令坐镇藩部,宣条牧民”,也就是说刺史最主要的工作在行政牧民上面,可没有一个字提到“都督军事”。只是可惜,第一步的分封都没办法达成,后面的计划也就没得玩了。

至于朝堂上的大佬们知不知道李二的心思呢?李祐觉得肯定是知道的。当然不排除有些耿直的家伙就是觉得分封制腐朽落后早该被淘汰,但像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人尖子肯定是明白李二的打算的。毕竟大家当年都是一条战壕的兄弟,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也别玩聊斋。但他们依然反对。李祐觉得这其中或许不乏私心,但最重要的,他们对于李二分封之后的计划没有信心,他们觉得李二没办法在分封之后将各地的刺史完全掌握在手里,李二的后代也可能没办法将这些刺史的后代变成混吃等死的纨绔。

但李二表达出来的意思他们接受到了。当年和李二打天下的这帮老兄弟,一个个能力强悍恐怕不亚于汉之张良萧何,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一生兢兢业业,除了出了一个桀骜不驯的侯君集,李二最终还是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君臣相得善始善终了。

然而历史的怪圈就在这里。李二搞了十几年的分封功臣之议,最终在朝堂的反对中最终宣告失败。但唐玄宗天宝之后,原本强干弱枝的局势被打破,然后就有了安史之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但节度使的权利却一步步加强,藩镇虽然没有分封之名,实际上却有了分封之实,最终埋下了唐朝这个老大帝国灭亡的祸根,走了强汉灭亡的老路,也造就了五代十国长达七十年的又一次大分裂。

不过满意归满意,到了殿中放下李治,李祐还是忍不住呲牙咧嘴地揉腿。李二看到了忍不住下意识地冷哼一声:“你的父祖都是战场上厮杀的好汉,看看你现在成什么样子?”

他倒是不想和小九争夺帝位,但好不容易穿越一回,总不能老是在长安城里面装孙子不是?所以穷乡僻壤就穷乡僻壤吧,好歹是后世几个经济重心之一,去了齐州未必不能有大作为。最起码,那里离着上辈子的老家近啊!

不过这里没有自己说话的份儿,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呢。

其实李二问兄弟几个这个问题就是多余。他真正想要分封的并不是皇子,而是功臣。自己的儿子不管是留在长安还是就藩封国都很好解决。但功臣就比较麻烦了。从贞观元年就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一直到贞观九年的年末,只要自己提出这个提议,就会受到朝中重臣的大量反对,怎么说都没用。他就是想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找找自信和支持,到时候就又有了重启分封功臣这个议题的缘由。

你们看,我把自己的儿子都赶出长安去了,在他们自己的封地过得好好的,你们还不赶紧接了刺史的任命上任去?

不过李祐知道,这次李二估计又要失望了。历史上不管是皇子还是功臣,今年没有一个离开长安的。倒是李二的便宜弟弟们,被赶出长安的不少,各地的百姓迎来了不少好吃懒做脑满肠肥或者胆小如鼠唯唯诺诺的王爷。明年李二还会再提分封,然后再次被朝堂重臣反对。贞观十三年还会再提一次,但他的大舅哥长孙无忌率先拒绝了赵州刺史的任命。一直到贞观十七年,李二虽然嘴上不说,但实际上还是对分封功臣为刺史念念不忘——虽然那时候大唐的开国功臣已经死了好几个了。

但是李祐就完全不同了。前身给自己挖的坑太大,长安城里人人都知道燕王李祐欺男霸女几乎无恶不作,自己的母妃虽然受宠,但很明显李二的这份宠爱并没有因此延续到李祐的身上。再加上有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亲舅舅,留在长安城除了虚度光阴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去岁岁尾,朕与诸臣商议,欲分封诸皇子、功臣至天下各地,世代传袭。虽然朝中众卿意见并不统一,但大多是反对分封功臣为各地刺史的。至于皇子就藩乃是旧制,所以今年朕就想将你们兄弟几个中年纪比较大的送到封地去。你们意下如何啊?”

“父皇教训的是!”李祐乖乖低头道,“儿臣以后会多加锻炼的。”

李二呆了一呆,似乎没想到李祐会这么回答。

七岁多的小李治还是有点儿分量的,背着李治跟着皇撵走了不短的距离,李祐这十三岁的小身板已经有些受不了了。不过上辈子十多年都与药为伍,时不时就要进次医院,生命的最后一年还是在病床上度过的,如今的李祐对现在这副看起来颇有些弱不禁风的小身板儿还是挺满意的。

“好了,祐儿才多大?”长孙皇后抿着嘴微笑道,“知道照顾弟弟就很好了,有个做哥哥的样子了。身体弱可以多加锻炼,有护佑之心才是最难得的,也不枉你父皇给你取的这个‘祐’字。”

李祐咧嘴朝长孙笑了笑,貌似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

李二捋胡子的动作都顿了顿。今天李祐的表现太出乎他的预料了。先是在朝会上护着两个弟弟,后面还知道背着年幼的弟弟走,刚才自己训斥他他也老老实实认错,这会儿又一副任凭吩咐的模样。这和以前的李祐完全就是两个人!要是按照李祐以前的脾气,可不管你是父亲也是皇帝,肯定撒泼打滚不愿离开长安。今天这是怎么了?怎么好像忽然之间就长大了懂事了?

而且,虽然这小子面色平静,但为何总感觉他完全是盼着赶紧离开长安城的样子?

阅读祐唐最新章节 不^格小^说^网 w^w^w\.vb\u\ge\.c^o^m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