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格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我在乱世做权臣

118、三合一

  • 作者:金戈万里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1-08-19 20:54:01
  • 章节字数:24560字

短短十四年过去,赵国蒸蒸日上,不仅陆续扩大领土,甚至能让西边的部落和氏族心服口服的为赵国做事。

赵国永和帝‘大可汗’之名, 传遍西域三十六国。

反而当年坐拥两州之地的燕国,陆续经历晚年失去雄心壮志的庆帝,没有半点本事,只知道盯着赵国狂吠,死后还不忘在燕国脸上写个‘羞’字的孝帝后,又迎来同样没有半点本事,甚至连身为帝王该做什么都不知道的明正帝。

在燕国还占据上风的时候, 燕臣都是发自内心的认为, 赵国的叛臣连与他们相提并论的资格都没有。

这些人亲手将他推上皇位,却没人在乎他失去皇位的时候,是不是连命都保不住。

他想活下去,不求像梁王那样仍旧手握大权,至少要像安平王那样,做个富贵闲人。

事实上, 如果不是赵国在短时间内快速壮大, 接连拿下卫国和东梁并与西梁达成默契, 成为九州国力最强盛的国家。

赵国越来越多的奇货城,肉眼可见的能带来巨大的利益,连带着燕国都能凭借位置接近赵国第一座奇货城,掌握数道关卡,从中获利。

位于上首的明正帝和下方的燕臣们各怀心思, 三句话离不开赵军和赵国永和帝。

不光是明正帝为自己的未来发愁迷茫,燕臣们心中也不好过。

明正帝十分清楚,所谓孝帝弑父篡位,赵皇拨乱反正,都是赵国攻打燕国的借口罢了。

就算赵国永和帝真的想给庆帝报仇。

弑父篡位的人是孝帝,与他有什么关系?

如果赵国真的不承认他的帝名,将他当成普通的燕国宗室,他的日子反而会好过许多。

明明都在为自己考虑,明正帝与燕臣却阴差阳错的达成共识。

在赵军打到洛阳城下之前,他们必须从赵国手中争取到主动权。

起码不能让赵国轻而易举的得到燕国百姓的承认。

只有赵国有必须需要燕臣的地方,燕臣的日子才会好过。

就算送去赵国的降书无一例外的石沉大海,明正帝与燕臣们仍旧没有放弃。

为了能拖延更久的时间用来谈判,燕国还主动放弃了些县城,让那些县城的驻军带着辎重前往更靠近洛阳的县城。

结合两个甚至三个县城的驻军,齐心协力的守住一个县城。

目前看来,这种办法确实让赵军朝洛阳前进的速度变慢。

但留给他们的时间,仍旧不多了。

明正帝垮着脸坐在皇位上,等待朝臣们商量打动赵国的新方式。

外面忽然有人高喊,“金山关八百里加急!”

朝堂内的喧哗声立刻停下来,朝臣们纷纷转头看向大门的方向。

明正帝懒洋洋的换了个姿势。

他再也不是那个听见‘八百里加急’就惊慌失措的帝王。

得益于平均每两天一封的八百里加急,在如今的明正帝眼中,八百里加急已经与普通的文书没什么区别。

明正帝根本就没反应过来金山关在什么地方。

看到满身血污,跪下就让

大理石地砖染上血色的人后,明正帝才略精神了些,双眼满是惊疑和慌张。

明正帝平时见到的那些八百里加急传信的人,虽然也干净不到哪去,却从来都没淌着血出现在他面前。

赵军这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突然对燕军下这样的死手。

难道是发现推进速度变慢后,不耐烦了?

好在朝臣们的注意力都在报信的人身上,才没注意到明正帝没出息的样子。

“突厥南下,奇袭金山关,赫连将军带兵拼死将突厥拦在关外......”报信的人摇头抵抗眩晕,咬住舌尖才能保持清醒,艰难将最重要的话说完,“请,陛下、派兵。”

话音未落,报信的人已经软软的倒在地上。

大司马试图将报信的人叫醒再问些问题,却摸到这人身上灼热到烫手的温度,连忙让人先将报信的人送去太医院。

有这份百八里加急打岔,所有人都暂时将赵国放在脑后。

自从百年前突厥攻破金山关一路南下,逼得前朝只能难逃,任由突厥在北地胡作非为。

突厥这两个字,就成了每个北地人从出生起就刻在骨头上的痛。

明正帝敏感的察觉到朝臣们的情绪变化,连坐姿都比之前端正了许多,沉声道,“各位大人有何想法?”

“不能让突厥攻破金山关!”朝臣中立刻响起激动的声音,“过了金山关,就再也没有天险,如果突厥行军速度够快,二十天内就能来到洛阳城外!”

“立刻调兵去支援,无论如何都要守住金山关。”朝臣们的意见逐渐统一。

角落突然响起底气不足的声音,“如果将兵力和粮草都送去金山关,岂不是将洛阳白送给赵国,那我们怎......那陛下怎么办?”

失去最后与赵国谈判的筹码,他们岂不是要成为低人一等的俘臣?

大殿内激昂的氛围顿时凝滞,众人面面相觑后,只剩下极少数人继续坚持将所有兵力和辎重都送去金山关,大多数人都沉默了下来。

沉默下来的人却都不愿意亲口说出‘先不管金山关’的话。

仍旧坚持要将所有兵力和辎

重都送去金山关抵抗突厥的朝臣独木难支,只能将希望放在明正帝身上,请求明正帝拿主意。

明正帝端起茶盏掩饰住嘴角的讽刺,熟练的和稀泥。

这个时候想起来他是陛下。

难道当他是傻子吗?

明正帝不肯在这件事上发表意见,被问得狠了,就点始终沉默的臣子替他回答这个问题。

反正他这个皇帝也做不下去了,随便朝臣们如何想他。

最后,持不同意见的人各退半步,位于赵军和燕军交界处的大军和辎重都不动用。

将洛阳、燕宫包括洛阳到金山关之间的驻军,大部分都调去金山关。

另外派人快马加鞭的通知正与赵军对峙的燕军,让燕军在北边开个口子,放赵军北上。

赵国不是想要燕国的地盘?

要有本事守住燕国的地盘,才有资格觊觎。

因为惦记金山关的突厥,翌日明明不是大朝会,大殿内的人却一个都没少。

熟悉的‘八百里加急’声响起的时候,沉默了整个上午的众人立刻鲜活了起来,整齐划一的看向大门口。

看到进来的人与昨天回来报信的人仿佛一模一样的狼狈,众人的心止不住的下沉。

大司马主动往前走了几步,丝毫不嫌弃来人身上的脏污,主动伸手架住来人的手臂,“突厥可曾突破金山关?”

来人被大司马问住,半晌后才小声道,“小人来自沁县,三日前,陈国突然对沁县出兵,将军带领守军竭力抵抗,奈何陈军数倍于我军,只能闭城不出,特请洛阳派兵支援。”

大司马愣住,这才发现面前的人连有县城特殊标记的外衣都没穿,灰黄色的中衣也破破烂烂,显然是经历过恶战。

“陈国?”明正帝忽然从皇位上起身,提着宽大的袍子大步走下来,想也不想的将大司马挤开,双手提着士兵本就松松垮垮的衣领,恶狠狠的逼问,“真的是陈国?”

好在这次回来报信的士兵虽然身体疲惫,精神却还算不错,才没被明正帝凶神恶煞的模样吓昏过去。

报信的士兵,条理清晰的

将陈军突然攻击沁县的全过程,仔细说给明正帝听。

陈国以燕国苛待陈国公主为理由,对沁县发起进攻,要求燕国将陈国公主还给陈国。

随着报信士兵的话,明正帝脸上的神情越来越扭曲。

陈国公主......

燕国境内的陈国公主只有庆帝贵妃!

不说庆帝贵妃疑似联合孝帝毒杀庆帝,又假传庆帝口谕帮助孝帝骗取皇位的行为。

单是庆帝贵妃在孝帝寿辰当天,命京郊大营残害燕国重臣和宗室,又将伪装成陈国使臣的陈军放入孝帝举办寿辰的大殿,就是万死之罪。

燕国没在发现庆帝贵妃失踪后,不依不饶的去找陈国,要求陈国将人交出来,已经是念在陈国主动提出愿意掩盖燕国皇室丑闻的份上,吃了天大的憋屈。

陈国还有脸找燕国要人?

自从逐渐认清自己的处境后,明正帝就总是会梦到孝帝寿辰当天发生的事,他日思夜想,终于确定自己的仇人。

最大的仇人是太后,其次是陈国,最后才是赵国。

虽然没有任何的证据,但明正帝始终坚定的认为,是太后害死了孝帝。

因为明正帝查到,在孝帝驾崩后,就嚷着孝帝弑父篡位的二品官,其实是太后的心腹。

世上哪有如此巧合的事?

孝帝前脚驾崩,后脚就有人冒着全家被砍头的风险,揭露孝帝弑父篡位的恶行,连各种证据都完美妥当,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

一定是提前准备好的阴谋。

可惜太后已经失踪,明正帝又不能阻止燕国与陈国,在遮掩燕国丑事上达成共识,只能将这件事憋在心里。

听闻陈国还要对燕国趁火打劫,明正帝压抑许久的怒火立刻顺着胸口直冲脑门。

他甩开手中的士兵,猩红的双眼直勾勾的望着大司马,“增兵!不许陈国踏入燕国半步!”

这是明正帝登基以来,下达命令时底气最足的一次。

人群中响起与昨日相同的担忧,“可是,赵......”

明正帝突然转头,立刻找到角落里说话的人,“让他们来!只要赵国能保证不让陈国踏入燕国,朕亲自跪在城外等着重

奕!”

明正帝突然坚决且强势的态度让燕臣们十分震惊,他们稍作犹豫后,纷纷将目光放在明正帝身边的三位老大人身上。

昨日商讨是否要对金山关增兵的时候,三位老大人始终沉默不语,直到最后才出来打了个圆场,决定开个口子放赵军北上,让赵军去愁金山关的突厥。

以燕国目前的兵力和士气,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其中一处,才有可能抵御强敌,否则只会三线同时溃败。

大司马看向身侧的明正帝,眼中闪过种种复杂的情绪,忽然长长叹了口气,向来笔挺的背脊瞬间变成符合年纪的弯曲弧度,“洛阳未破,燕国还在,陛下就还是燕皇,这也许是陛下在位的最后一个决定。”

大司空撇了撇嘴,暗叹大司马掌握整个燕国的兵马,却心慈手软的如同妇人,好没出息。

他合上的眼皮中却莫名酸涩,忽然想起他当年刚入朝的时候,是在庆帝身边做侍中。

那时还是洛阳与咸阳双都并行,翼州北有突厥,幽州西有吐谷浑,两州都不得安宁。

为了安两州民心,庆帝三年的时间,几乎有两年半都是在马车上度过,不是在前往洛阳的路上,就是在前往咸阳的路上。

当时有不少老大人劝庆帝。

对于当时的燕国来说,同时守住两州委实为难,随时都可能两边战场同时溃败。

不如暂时放弃其中之一,全力将另外一州稳住。

反正外族不会治理城池,燕国有余力后,随时都能将暂时让给外族的城池再拿回来。

大司空恍惚间觉得耳边似乎又响起庆帝的话,“朕可以打败战,却不能输了骨气。”

虽然所面对的情况大不相同,但此时明正帝坚决不肯对陈国让步的气势却像足了当年的庆帝。

他终于在明正帝身上看到祖辈风范,可惜......太迟了......

大司空无声站到大司马身侧,表示他赞同大司马的想法,愿意支持明正帝的这个决定。

南逃的懦夫,活该他们被抹去曾经在北地生活的所有痕迹,再也回不到故土。

大司徒从袖袋里掏出个蓝皮折子,里面都

是密密麻麻的小字,分别记载着哪个县城有多少可以调动的粮草和其他补给。

他边盯着折子上的数目,快速在心中算账,边对明正帝弯下腰,“如果将正与赵军对峙的兵马分别遣往南方沁县和北方金山关,只守不攻的情况下,至少能守城三个月。”

明正帝冷笑,毫不犹豫的道,“将所有兵马都集结到沁县,赵国要是挡不住突厥,也不必再肖想洛阳。”

大司马、大司空与大司徒已经摆明态度,要支持明正帝在位的最后一个政令。

其余燕臣扪心自问,如果非要在赵国、便宜突厥和便宜陈国中选择,无论给他们多少次机会,他们都会选择赵国。

起码赵国占领洛阳后,他们还能舔着脸去与赵臣认远房亲戚

突厥?

呸,突厥不配!

陈国?

陈国也不配!

颓废小半年的洛阳忽然充满活力。

所有燕臣,包括明正帝都抱着相同的想法。

绝对不能让在孝帝寿辰时,肆无忌惮的残害燕国宗室与重臣的陈国,在燕国占到任何便宜。

重奕对远在洛阳的变故一无所知。

他在听闻斥候来报,燕国紧密的防线出现缺口后,立刻带着两万骑兵顺着缺口冲了过去。

到达缺口后方最近的县城时,重奕立刻察觉到城内的不对劲。

驻军不见踪影,百姓人心惶惶。

县城百姓见到赵军后,喜悦远胜于恐惧和厌恶。

平彰很快就从胆大的百姓口中得知内情。

两日前,县城突然征粮,驻军连夜带着粮草北上,驰援告急的金山关。

重奕靠在破旧的城墙上,眯着眼睛望着咸阳的方向,没对平彰的话表达任何看法。

平彰依旧没学会,通过重奕的表情揣测重奕的心思。

他尴尬的挠了下头后,也跟着重奕看向咸阳的方向。

他们已经离开咸阳将近两年,殿下会想家也是人之常情。

平彰却没看见,重奕手中正握着块琥珀雕刻的小猫。

咸阳的方向,也是宋佩瑜所在邱县的方向。

等夕阳彻底落下后,重奕将琥珀小猫收在胸口的暗袋中,转身往城墙下

走,“半炷香时间内列队。”

靠在墙上半闭着眼睛打瞌睡的平彰猛得站直,双眼中精光湛湛,不见半分困顿。

入夜后,刚到达县城不久的赵军再次出发。却不是朝着洛阳的方向前进,而是拐了个弯,一路向北,直奔金山关。

燕黎边境,沁县。

攻城的第三天,陈军明显感觉到不对劲。

昨天收兵的时候,他们分明已经感觉到城内燕军显露颓势,甚至有燕军因为过于疲惫,在没受伤的情况下从城楼上栽了下来。

按照陈军的计划,今日就会攻破沁县。

在沁县稍作修整后,继续朝燕国其他县城前进。

陈军士气正胜,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将沁县大门撞出裂缝。

城墙上的燕军却像是突然换了人似的,以前所未有的劲头奋力反抗,险些让已经冲到城门下的陈军全军覆灭。

连续攻城四天,头一次以陈军完全没有招架的余地只能撤兵收尾。

陈国太子薛临也在黎国,且就在黎燕边境。

‘真假皇太子’的事后,薛临最恨的是赵国,其次就是黎国。

如果黎国能不那么快的将‘薛临’的尸体送到陈国,或者断了冰棺中的冰块,等‘薛临’的尸体腐烂后,再将棺柩送回陈国,他也不会狼狈的两年都没缓过气。

好不容易用苦肉计让显开帝心软,将他从东宫放出来,薛临的心却在两年的幽禁中彻底冰冷。

是他错了。

他该在显开帝册封他为太子的后,就弄死显开帝,直接继承皇位。

而不是费尽心思的帮助显开帝稳住皇位,换得自己地位不稳。

好在他醒悟的尚且不晚。

显开帝虽然废了薛临便宜母亲的后位,却还没废薛临的太子之位。

就算是被君父厌弃,地位不稳的太子,也比一无所有的不起眼庶出皇子好百倍。

薛临已经弄明白,为什么他记忆中上辈子发生的事,会与这辈子发生的事有那么大的差别。

一切的源头都在赵国。

赵国穆氏上辈子成功的狸猫换太子,这辈子没成功。

宋氏家主上辈子没活下来的幼弟宋佩瑜,这辈子活了下来。

薛临只恨自己察觉这件事太晚,否则他发现自己突然年轻数十岁后,不仅会想尽一切办法除去重奕,还会不惜一切代价将宋佩瑜抢到陈国。

薛临悔恨交加,也因此前所未有的清明。

重奕虽然不再是上辈子的那个赵国启帝,但这个重奕,有赵国永和帝的全力支持,有赵国朝臣的爱戴,比上辈子的赵国启帝威胁更大。

他如今也是太子,却是被显开帝厌弃、朝臣看不起的太子,根本就没有资格与重奕明争暗斗。

等他彻底掌握陈国......走着瞧!

薛临静下心,花费三年的时间重新取得显开帝的支持,在朝臣中竖立威望。

摇摇欲坠的太子之位稳固下来后,他巧施妙计,陷害显开帝的皇后毒杀显开帝。

最后,显开帝中毒太深,余生只能卧床静养,每天清醒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时辰。

显开帝的皇后被废黜赐白绫。

皇后所出的两个孩子,也就是薛临的两个嫡出兄长也一死一伤,坡脚的那个还被过继给显开帝的兄弟。

薛临奉显开帝的旨意代理政务,第一件事就是阻止赵国继续扩张。

他一边联系远在燕国的姑姑,一边在黎国频繁运作,只等黎皇和黎国太子先后离世。

野心勃勃的想要将黎国和燕国一同收入囊中。

可惜计划十分完美,具体实施的时候却频出意外。

先是他与在燕国的姑姑意见相左,频频争吵。

他愿意将陈国包括他自己在燕国的多年经营都拿出来,除了想让在燕国的姑姑能掌握燕国朝政,方便陈国吞并燕国之外,最迫切想要达成的目标,是想将赵国太子重奕永远留在燕国。

姑姑心中却没有半点家国大义,只想着她的那点私仇。

薛临敏感的察觉到太后的态度越来越疯魔,无奈之下,只能假装妥协,对太后保证,会在第一时间杀了宋佩瑜,或者将宋佩瑜抓起来交给太后,来换取太后的配合。

在燕国的种种部署,最后的结果,连差强人意都算

不上。

薛临是抱着与燕国撕破脸的决心,才让去燕国的陈军听从太后的命令,找机会直接动手。

既没将赵国太子重奕永远留在燕国,也没找到机会将宋佩瑜绑来陈国。

就连对燕国宗室和重臣动手,也是只做到的前者,还没做得彻底,给燕国留下足足三个皇室男丁。

薛临更是从逃回来的陈军口中得知,如果太后没突然对昭和大长公主动手,她已经是摄政太皇太后。

天知道薛临知晓燕国发生的那些事后,有多恨太后。

奈何太后已经失踪,薛临就算是想发泄满腔怒火,都不知道要找谁。

薛临只能咽下堆积在喉咙口的憋屈,将精力放在接下来的计划上。

他立刻派人给燕国送去重礼,意图稳住燕国,同时也是在威胁燕国,只要燕国不想让燕国皇室的丑闻天下皆知,自然会在黎国彻底乱起来后懂得退让,不与陈国争锋。

但薛临万万没想到。

他只是想稳住燕国,赵国却想趁着燕国虚弱,直接将燕国收入版图。

薛临当然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可惜陈国无论是与燕国还是与赵国,都还隔着黎国。

鞭长莫及,莫过于如此。

薛临被迫放弃已经在黎国完成大半的部署,匆忙调集兵马对黎国出兵。

一定要在赵国拿下燕国之前,先拿下黎国。

只有这样,陈国才有机会阻止赵国将燕国的所有领土都收入囊中。

对于陈国来说,洛阳并非势在必得的地点,薛临更希望陈军能顺着翼州与兖州的边界一路向北。

这样的话,兖州与青州,就会彻底被陈国包围。

后续拿下兖州和青州,只是早晚的问题。

虽然在燕国的部署出现诸多变故,但自从陈国对黎国出兵后,薛临对黎国的部署都有很好的效果。

包括薛临通过黎国世家与楚国达成默契,凭着让给楚国的豫州土地,让楚国在赵国和陈国的无形对峙中倒向陈国,出兵堵住赵军想要进入豫州的口子。

除此之外,薛临也趁着春耕,重新对燕国做出部署。

比如派人去联系突厥,将燕国金

山关的消息透露给突厥。

为了与楚国达成更深入的合作,薛临承诺要娶嘉王的女儿为太子妃。

目前看来,这些部署所呈现的效果也都不错。

自从远离太后那个疯女人后,他的运气就好了起来。

与突厥的交流很顺利,突厥会在陈军进攻沁县的同时,对燕国金山关发起进攻。

楚国的表现也十分有诚意,不仅打开对陈国封锁的海上和陆地商路,还将曾给赵国店铺做工的人分给陈国。

最重要的是,楚国人承诺,会在陈国正式对沁县发起进攻后,佯攻已经被赵国占领的燕国县城,吸引赵国的注意力,堵住赵国阻止陈国攻击燕国的口子。

薛临的目标,是至少拿下燕国剩下三十个县城的一半。

第一步,就是先拿下燕国的要塞,沁县。

在太子仪仗中等待捷报的薛临,却等到与他的期待截然相反的消息。

燕国突然往沁县增兵,不仅抵挡住陈国的攻势,还让从来都没想过燕国会往沁县增兵的陈军损失惨重。

薛临脸上的笑容还没来得及展开就彻底凝固,“你说什么?”

跪在地上的陈国将军被薛临黑沉恐怖的目光震慑,立刻将头贴在地面上,却不敢不回答薛临的问题,只能心惊胆战的重复战败的过程。

他们这位太子殿下,可从来都不是能体会下属的人。

当初随南阳郡王以使臣的身份前往燕国,艰难逃回来的人,都被发配到矿场做监工了。

‘啪’

精致的琉璃茶盏在陈国将军面前摔得粉碎,锋利的琉璃毫不客气的划向陈国将军的脸。

陈国将军放在身侧的双手握紧又松开,狠狠的闭上眼睛,终究还是没敢做出躲避的动作。

脸上传来尖锐的刺痛,紧接着是浓郁的血腥味。

这道伤口远没有陈国将军在战场上被划伤的大腿严重,却让陈国将军难受极了,他毫不犹豫的将额头贴在满是琉璃碎渣的地面上,“臣罪该万死,请殿下息怒。”

“你确实罪该万死!”薛临的手掌狠狠拍在身侧的桌子上,用

鞋尖挑起陈国将军的下巴,逼陈国将军与他对视,“十万大军攻个只有两万驻军的县城都需要四天?沁县能有援军,还不是你给机会!”

陈国将军忍着脸上的刺痛,默默咬紧牙关,很快便感受到浓郁的血腥味。

从出兵起,他就建议速战速决,不惜代价的拿下沁县,先在燕国严密的防线上打开缺口。

是太子殿下说,不忍陈军用命攻城,让他不必着急,反正燕国不会有援军。

如今却......

薛临被气得头眼昏花,根本就没有注意到陈国将军表情的变化。

就算是注意到陈国将军表情的变化,他也不会在意。

有他算无遗策,就算是在主将的马上绑只狗,也能带领陈军打胜仗!

直到听闻大军在沁县城下惨败的朝臣们陆续赶来,薛临才勉为其难的让陈国将军起来。

在所有人眼中都是稳胜的战役输了,身为主将的陈国将军自然难辞其咎,面对诸位同僚的恶语,他始终沉默的低着头,完全没有解释的意思。

因为他知道,他解释了也没用,没人真的想要他解释。

因为陈国将军始终不说话,薛临也没有参与到埋怨陈国将军的行为,对陈国将军的征讨很快便告一段落。

众人开始关心,燕国做出完全在他们预料之外的行为,对沁县增兵。

他们要怎么应对。

仿佛是个哑巴的陈国将军单膝跪地,头一个开口,“臣以为该整顿大军,于凌晨打沁县个措手不及,一鼓作气的拿下沁县。”

“将军今日打不赢沁县的燕军,明天就能打得赢?”有人阴阳怪气的到。

陈国将军连眼神都懒得给阴阳怪气的人,他昂头看向正目光冰冷睨着他的薛临,认真的解释,“驰援沁县的燕军必然是日夜兼程才能及时赶到沁县,彼时沁县随时都可能被攻破,驰援沁县的燕军也没见到陈军的厉害,才能生出往日里没有的勇气,不顾得失,舍生忘死的守城。”

“待今日战事结束,驰援沁县的士兵,从沁县原本的驻军口中知晓陈军勇猛和数倍于他们的人数,部分人会因

此胆怯,部分人会因此自大。加上他们正是人困马乏的时候,突然来到沁县也没彻底适应,也许连从何处上城墙都需要人提醒。”

......

“明日天光破晓,就是进攻沁县的最佳时机。”

即使是不懂战事的文臣,也能从陈国将军简单明了,直击要害的分析中有所了悟。

虽然没彻底听懂,但他们觉得陈国将军说的挺有道理。

薛临将账中朝臣的表情都收入眼底,毫不犹豫的否定陈国将军的提议,“不,我们等三天后,再对沁县发起攻击。”

“殿下!”陈国将军急得情不自禁的往前走了两步,立刻感到薛临的目光变得不善,只能停在原地,瞪着犹如铜铃般的眼睛,眼巴巴的望着薛临。

薛临脸上浮现明显的嫌弃,猛得的扭开头,笃定的开口,“沁县会有增援只是意外,再等几天,突厥袭击金山关的消息就会传遍燕国,以燕人对突厥的憎恶,肯定会将心思都放在金山关。”

“那个时候再攻打沁县,不仅能将损失降到最低,还能让沁县和后方县城的百姓在心中对比,到底是降陈国还是降突厥,让燕国百姓对陈军的抗拒变小。”

见薛临心意已决,刚才还觉得陈国将军说得有理的人毫不犹豫的倒向薛临,一口一个‘殿下英明’、‘殿下思虑周全’......

陈国将军数次开口,都淹没在同僚们的恭维声中。

三日后,陈军再次攻打沁县。

沁县城墙上的燕军比三日前多了一倍。

陈国将军脸色巨变,立刻下令撤兵,却被副将阻止。

副将提醒陈国将军,薛临和朝臣们都对陈国将军三日前没能拿下沁县多有微词。

如果今日陈国将军非但没拿下沁县还不战而退,恐怕要丢了主帅的位置。

就是这么两三句话的功夫,沁县突然城门大开。

这是自从陈军攻打沁县起,沁县头一次开城门。

副将见状大喜,得意洋洋的与陈国将军道,“定是沁县早就决定投降,才会让所有燕军都上城墙,怕我们进城的时候冲得太猛,将他们......”

悠长低沉的陌生号角声响起,沁县

城门后并非副将所想的空无一人,而是整齐排列的燕军。

前方骑兵,后方步兵,乌压压的一大片。

至少有五万人。

“兄弟们冲!将这些恶徒赶出北地!他们不配站在燕国的土地上!”

声嘶力竭的呐喊在燕军最前方响起,在阳光下散发着耀眼金光的长刀,甩了个漂亮的刀花,随着主人犹如流星般的冲向陈军。

随着双方距离拉近,陈军终于看清握着大刀之人的脸,络腮胡不稀奇,稀奇的是此人苍蓝色的双眸。

“是姬瞳!姬瞳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陈军中不停响起惊慌崩溃的叫喊声,纷纷发出来自内心深处的质问,“姬瞳不是在燕军和赵军对峙的战场上?”

二十年前,响彻九州的三大名将,赫连姬重。

说得就是守卫翼州北端,让突厥闻风丧胆的赫连无畏。

奔于各地,震慑诸国,扬燕国之威的姬瞳。

驻守幽州关卡,杀得吐谷浑连连溃败,连王庭都顾不上的重山。

正是因为有三大名将,在庆帝失去雄心壮志之前,许多人都认为庆帝会成为统一九州的人。

陈军本就在三天前刚在沁县城墙下溃败,失去士气。

陈国将军想尽办法,好不容易才让陈军重新提起士气。

陈军却赶到沁县城墙下,就被沁县的动静牵动心神,先是大喜又是大惊。

就算陈国将军回过神后,拼命的招呼大军撤退,大军仍旧队形溃散,被姬瞳狠狠的咬住尾巴。

十万陈军一路溃败,回到营地的时候,竟然只剩下八万。

跑丢的两万陈军直到天色彻底黑下来,都没会陈军营地,显然不是已经阵亡,就是变成了燕军的俘虏。

薛临的帐篷中,不仅陈国将军跪在地上,其他朝臣也都怂眉耷眼的跪着,生怕薛临的怒火会发泄到他们身上。

将人逼得窒息的寂静中,由远至近的脚步声变得格外明显。

无论是面无表情,负手而立的薛临,还是像鹌鹑似的跪在地上的朝臣,都将目光放在帐篷口。

穿着黑衣的暗卫悄无声息的进门,见到满帐篷的

人,下意识的想要退出去。

他是暗卫,而且是专门负责传递消息的暗卫,手上会经过许多不能放在台面上的消息。

隐秘,是他身为暗卫的首要使命。

“回来!”薛临无声握紧拳头,暂时顾不上为这个蠢货生气,没等暗卫跪下请安,就立刻发问,“沁县为什么会有姬瞳和至少五万燕军?难道燕臣宁愿燕地被突厥糟蹋,都要与孤作对?”

暗卫浑身僵硬的低下头,因为过于紧张,明明是想低声回话,话出口后却与打雷无异,“燕国将与赵军对峙的燕军全部调离,四分之三调来沁县,只在今日,沁县就又增兵两万,剩下的四分之一分别北上或者回防洛阳。”

薛临被气得笑出声来,承载愤怒的眼睛几乎要凸出眼眶,“好!他们就是要与孤作对,宁可便宜突厥,也要与孤作对!”

放着茶盏水壶的小桌被薛临掀翻,噼里啪啦碎了一地,好在里面的茶水早就变凉,才没让人烫伤。

慌张的暗卫口不择言,“殿下放心,不会便宜突厥。赵太子听闻金山关之变后,就改路北上,后方的赵军都追着赵太子北上。”

薛临险些气昏过去。

所以他费尽心思的去联络突厥,对沁县出兵,反倒是让赵国和燕国达成默契?

燕国那个贱骨头,不去打最先发动赵国,反而来打他,难道是柿子挑软的捏?

粗喘半晌后,摇摇欲坠的薛临才抓着支撑帐篷的圆木站稳。

好,好,好!

既然你们不仁,就别怪我不义!

薛临重重的喘了口气,咬牙切齿的道,“让楚国立刻出兵,攻打赵国占领的燕国县城。我们也立刻拔营,去与楚军汇合。”

他到要看看。

燕国发现有人帮他们抗赵后,还会不会认命。

如果姬瞳也带着大军奔向燕国被赵国占领的县城,赵国是否还愿意做替燕国打退突厥的冤大头。

“楚国不会出兵了。”暗卫生怕薛临晚知道这个消息会更生气,声音又响亮又急切,“楚国国境内发生内乱,嘉王已经连夜赶回楚国!”

因为胆怯始终低着头的

暗卫根本就没发现,随着他的话,薛临额头上的青筋越来越明显,眼仁正不自觉的上翻。

“混......”薛临好不容易才喘过来这口气,骂人的话刚出口,就被帐篷外尖利的声音打断。

“不好了!燕军已经包围营地!”

薛临帐篷中的人倒吸了口凉气,下意识的捂住嘴巴。

生怕他们发出惊呼,会让薛临怒上加怒,做出不理智的事。

作为众人眼角余光焦点的薛临,却没有任何反应,甚至连因为愤怒而加粗的呼吸声都停了下来。

‘咔嚓’

还等有人反应过来这是什么声音,整个帐篷都随着薛临软下来的身体坍塌。

作者有话要说:这几天总抽,大家辛苦了。

24小时评论,掉落红包

谢谢“熙和”的地雷

谢谢“林柍”、“無無”的营养液

他们不仅为陈国突然冒出来,想要趁火打劫恼怒。

否则当初永和帝刚称帝的时候,这些燕臣也不会三天一封讨逆书, 恨不得将永和帝的家谱翻出来,挨个骂过去。

就连在洛阳传承数百年的宋氏, 也没逃过燕臣的墨水。

国破后,不至于就此回家养老,还能在朝堂效力,且不会被赵臣瞧不起。

明正帝发疯几个月后,也逐渐冷静了下来。

他坐在皇位上,居高临下的望着他的臣子们。

燕臣未必肯承认他们与赵国同源。

再怎么与赵国同源, 也没人想做战败俘臣。

陈国对燕国出兵的消息传到洛阳前,燕国北边金山关传来八百里急报, 安静十多年的突厥再次南下,已经对金山关围攻三日。

赫连将军携边军誓死守关, 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 洛阳皇宫正被烛火照得与白日没什么区别。

如果没有援兵, 金山关被突厥攻下只是时间问题。

收到这份八百里加急的时候, 正好是大朝会。

燕国说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也不为过,再也不见当年北地霸主的风采。

被赵国吞并已经是必然,燕臣们唯一的指望,唯有在燕国

阅读我在乱世做权臣最新章节 不^格小^说^网 w^w^w\.vb\u\ge\.c^o^m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