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格小说网 > 综合其他 > 祐唐

第76章拣芽穰穰鹰爪黄,活火濈濈鱼眼汤

  • 作者:方非烬
  • 类型:综合其他
  • 更新时间:2021-07-10 07:23:44
  • 章节字数:4672字

将一筐茶叶倒进凉水中浸泡,又将另外一筐茶叶先放入石灰水中过一遍再用清水清洗浸泡……李祐随意发挥着想象力,折腾着这些远道而来的茶叶。

薛大鼎颇有些疑惑地看着李祐折腾这些茶叶,特别是看到李祐将一筐茶叶倒进石灰水里面的时候更是目瞪口呆。不过想想肥城那边传来的消息,石灰是能够入药的玩意儿,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害处。

其实这筐茶叶就是摸起来微微发热的两筐中的一筐。李祐知道这是茶叶发酵的原因,虽然闻不到异味,但肯定其中有了不好的产物——这种发酵和红茶、乌龙茶的发酵完全不是一回事儿,红茶、乌龙茶发酵利用的是茶叶中的酵类酶,而这两筐茶却是因为微生物孳生的腐败效应导致的。虽说青储饲料也是发酵之后的东西,但人吃的和牲畜吃的能一样吗?所以先用石灰水渌一遍,然后再用清水洗净,看看能不能挽救一下。

李祐笑了笑,没有接话。一边等着工匠们新垒的灶台完工,一边指挥着人将茶叶薄薄一层铺开。反正已经过了半个月了,为了防止茶叶腐烂,再干点儿也没啥。不过那些荷叶却没有丢,依然铺在茶叶下面,甚至还让人去历城县另外寻来一批,在茶叶下面铺了厚厚四五层——反正历城多泉水,荷叶这东西根本不缺就是了。

薛大鼎有些疑惑地看着李祐将前几天博山那边送来的一个被李祐小心保存的小碗儿拿出来,放了一小摄茶叶进去,然后拎起水壶,将开水冲了进去。

淡淡的茶香便飘到了薛大鼎的鼻子里。

灶的问题解决了,锅的问题也是麻烦。炒茶必须用大锅,才能让茶叶在锅中翻滚得开。制茶工艺之所以到了明朝才普及了炒青,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薄铁锅的普及。

唐朝有锅。但是和后世的锅不太一样,它其实是由“镬”这种炊具发展而来。镬是一种用来蒸煮的炊具,很厚,加热的效率很低,也并没有大到能满足李祐炒茶的要求。不过这会儿只能将就,让人从亲兵营中将最大的几口锅找了出来,安在了灶上。

薛大鼎觉得有些奇怪,来的路上齐王殿下还兴致勃勃,不曾想见到这么多茶叶之后神情竟变得苦涩起来。他开口问了两句,李祐只是摇头,却也并不解释得十分清楚,只让人将这些茶叶全部送回趵突泉边上去了。

回去的路上李祐左右思索,总算是想出了几个法子。回到泉池边,便招呼来工匠开始弄灶台。

从江南道到齐州,走运河转黄河能一直送到齐州历城县码头。不过虽然水运便利,但现在来讲依然还是路途遥远。路上半个月的时间,李祐自然不可能让人把新鲜的茶叶直接送过来,否则得到的只能是一滩烂草泥。

“你这朋友一定得介绍给我认识!”李祐一边检查着茶叶一边对薛大鼎道。

“殿下若肯对他青眼相加,那是他的福气。”薛大鼎笑呵呵地道。

这么一整**下来,李祐看着锅里发黑的细索条有些发愣:这东西真是自己炒出来的?难道自己穿越的时候其实是带了金手指的,只不过一直没有发现?

不过膀子早就酸了,将手中的炊帚丢给旁边一直观摩的一个小工匠,自己便站到一边只做语言上的指导了。

薛大鼎早就在一边摆开了煮茶用的小茶灶——话说见识过齐王殿下的神奇之后,薛大鼎早就对齐王殿下搞出来的新东西抱着莫大的乐观态度了。水壶中刚刚从趵突泉打来的泉水冒气鱼眼泡,薛大鼎抓起一把还有些烫手的茶叶便要往壶里丢,没想到李祐却止住了他。

看得出来,薛大鼎的朋友是很细致的人。几十筐茶叶晾晒的程度几乎完全一致,也做了极好的防水,哪怕在船上飘了半个月,也没有沾到水。而且让李祐十分欣喜的是,薛大鼎的这朋友用来防水的法子很好,先在竹筐中铺上油纸,然后垫上三四层干荷叶,才把茶叶装入其中。很幸运的一点就是,五六成干的茶叶,半个月的时间只有两筐有轻微的发酵,手伸进去能感觉得到微微发热,但丝毫没有异味,反而带了淡淡的荷叶的清香气。

后世制茶全部是机器,李祐在纪录片中看到的七八口大锅一个灶的制茶手艺,也不过是惊鸿一瞥,根本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构造。不过倒是另外一部前两季很牛、第三季很拉跨的纪录片中,记录了一种供乡村厨师红白喜事发挥效率的连灶,便画出图来,让工匠去弄。

他让薛大鼎联系他的亲朋故旧,赶在春分之前采摘茶树嫩芽,然后在当地晒干部分水分,通过水路送到齐州。李祐和薛大鼎兴致勃勃到了齐州码头的时候,正好几十筐茶叶卸下船来。

李祐捻起被晒到六七成干、颜色略显灰白的茶叶,忍不住皱了皱眉头。后世绿茶的制作方法,最重要的一步便是要杀青。杀青是将新鲜采摘的茶芽通过炒、晒、烘等各种方式蒸干水分,停止茶叶中酵类酶的作用,同时使茶叶柔软,变得易于加工。如今没办法及时获得新鲜茶叶,李祐也只好让人直接在江南道进行了初步的晾晒。

“祐唐 (.)”!

虽说后世的某些品种的茶叶也有晒青的制法,但仅限于极少数的茶叶品种。而且后世的制茶中,杀青和揉捻、干燥三个步骤实际上是转移十分快速的,李祐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的传统的制茶工艺中,一个灶连着七八口锅,利用不同的温度在一个灶上完成制茶的三个步骤。这一批茶先在江南道进行了晾晒,然后经过半个月不见天日的转运,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后世口味的绿茶来。

原本想得太简单,不过真等到茶叶送到面前的时候李祐就有些心里没底了。这可不是后世一家企业全国都有工厂的年月,如果将全部的制茶方法送到薛大鼎的故旧手中,李祐根本控制不住这种全新制茶方法的扩散。但是想要留一手的后果,便是如今摆在李祐面前的这几十筐半成品茶叶。

等到灶台能用了,李祐便让人烧起了火,亲自挽袖子上阵。虽然他也只是一知半解,但却是如今这个时代唯一知道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的人。

完全没处理过的茶丢进锅里,用细竹枝捆起来的炊帚使劲儿在锅中打圈,感觉差不多了,便转移到另一口温度更高一些的锅里,然后手上的力气更大一些,再额外加上挤压的动作……

阅读祐唐最新章节 不^格小^说^网 w^w^w\.vb\u\ge\.c^o^m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